
(1).猛火炎熾貌。《詩·商頌·長發》:“如火烈烈,則莫我敢曷。” 鄭玄 箋:“其威勢如猛火之炎熾。” 宋 範仲淹 《水火不相入而相資賦》:“水以流而順,火以明而盛……烈烈湯湯,曰陰曰陽。”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一:“風北來,礮火及茅葦,野燎焰天,乘勢薄敵營,兵火俱烈烈。”
(2).鮮明燦爛貌。 三國 魏 曹植 《棄婦篇》:“丹華灼烈烈,璀璨有光榮。” 唐 牟融 《贈浙西李相公》詩:“長庚烈烈獨遙天,盛世應知降謫仙。”《詩刊》1978年第3期:“成敗百年戰友情,豐碑酣筆麗于金。夜深無月非寂寞,烈烈繁星俱是君。”
(3).引申為顯豁,顯著。 宋 洪邁 《容齋隨筆·論韓公文》:“屬文意語天出,業 孔子 、 孟軻 而侈其文,焯焯烈烈,為 唐 之章。”
(4).功業、德行顯赫貌。《漢書·韋賢傳》:“明明天子,俊德烈烈。”《晉書·祖逖傳贊》:“ 祖生 烈烈,夙懷奇節。扣楫中流,誓清兇孽。” 明 方孝孺 《春秋諸君子贊·公子友》:“烈烈 季子 ,不忝皇祖。”
(5).威武貌。《詩·小雅·黍苗》:“烈烈征師, 召伯 成之。” 鄭玄 箋:“烈烈,威武貌。” 唐 柳宗元 《鼓吹铙歌·高昌》:“烈烈王者師,熊螭以為徒。” 清 鈕琇 《觚賸續編·聖武成功詩》:“﹝ 康熙 丁丑﹞閏三月十三日,奏凱而旋,萬騎駸駸,六師烈烈。”
(6).剛正貌;堅貞貌。 三國 蜀 諸葛亮 《心書·将器》:“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勞,惜人飢寒,此萬人之将。” 晉 袁宏 《三國名臣序贊》:“烈烈 王生 ,知死不撓,求仁不遠,期在忠孝。” 清 褚人穫 《堅瓠首集·朱靜庵》:“﹝其﹞《詠虞姬》雲:‘貞魂化作原頭草,不逐東風入 漢 郊。’詞氣烈烈。”
(7).高峻貌。《詩·小雅·蓼莪》:“ 南山 烈烈,飄風發發。” 毛 傳:“烈烈然,至難也。” 胡承珙 後箋:“烈烈為山之高峻險阻之狀,故《傳》以為至難。”
(8).引申為雄偉貌。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幹王洪寶制》:“堂堂中土,亘古制 匈奴 ,烈烈神州,豈今容胡狗?”
(9).憂傷貌。《詩·小雅·采薇》:“憂心烈烈,載飢載渴。” 鄭玄 箋:“烈烈,憂貌。”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四七:“軍旅令人悲,烈烈有哀情。”
(10).寒冷貌。《詩·小雅·四月》:“冬日烈烈,飄風發發。” 鄭玄 箋:“烈烈,猶栗烈也。” 漢 王粲 《贈蔡子笃》詩:“烈烈冬日,肅肅凄風。”
(11).象聲詞。 三國 魏 曹植 《七哀詩》:“北風行蕭蕭,烈烈入吾耳。” 南朝 宋 謝惠連 《搗衣》詩:“肅肅莎雞羽,烈烈寒螿啼。” 唐 皮日休 《霍山賦》:“有泉烈烈,其來如決。”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狐妾》:“言已,大笑,烈烈如鴞鳴。”
“烈烈”是一個漢語疊詞,讀音為liè liè,其含義豐富且多用于文學語境中。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後的詳細解釋:
形容火勢兇猛、熾熱燃燒的狀态。
描繪事物光彩奪目、鮮明耀眼。
形容人剛強正直、堅守氣節。
用于贊頌功績顯著或氣勢恢宏。
提示:以上釋義主要參考古代文獻及權威詞典,部分生僻義項(如“寒冷”“憂傷”)多出現于古文,現代使用較少。如需更完整考據,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
《烈烈》是一個中文詞彙,多用于形容火熱、熾烈、澎湃等狀況。它可以用來形容熱情高漲、氣勢洶湧、力量強大等。
《烈烈》由火(火部首)和列(刀劍類部首)組成。火部的筆畫數為4,列部的筆畫數為6。
《烈烈》一詞來源于古代漢字,最早見于《詩經·伐檀》:“我檀台演,有烈如也。”其後,《周易·系辭上》中也有類似的用法,逐漸成為現代漢語中被廣泛使用的詞彙。
《烈烈》的繁體字為「烈烈」。
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有變化,但《烈烈》一詞的字形基本上保持不變。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
1. 他對事業充滿烈烈的熱情,永不言棄。
2. 這個戰隊展現出的團結與烈烈的鬥志讓人們深感敬佩。
3. 她用烈烈的目光注視着對手,表現出強大的自信。
1. 烈火:形容火焰猛烈、熾烈。
2. 烈酒:指酒精含量高的酒類,也可形容酒品辣勁十足。
3. 烈士:指為國家、民族或正義事業犧牲的英勇人士。
1. 激烈:形容程度極高、猛烈激烈。
2. 熾熱:形容火焰、氣溫等非常高,非常炎熱。
3. 燃燒:指物體着火燃燒的過程,也可用來形容激烈而強烈的行動。
柔和:形容溫和、柔軟、不強烈的狀況。
溫暖:形容氣溫適宜、讓人感到舒適的狀況。
平淡:形容缺乏激情、過于平庸的狀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