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親自耕種,樂守聖賢之道。形容隱士的生活和節操。《三國志·魏志·胡昭傳》:“ 昭 乃轉居 陸渾山 中,躬耕樂道,以經籍自娛。”《醒世恒言·張孝基陳留認舅》:“州郡俱舉孝廉,凡五詔,俱以疾辭……隱於田裡,躬耕樂道,教育二子。”
“躬耕樂道”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為親自耕種田地,并以遵循聖賢之道為樂,常用來形容隱士淡泊名利、安于田園的生活态度和節操。以下是詳細解析:
該成語反映了中國古代士人“退隱守道”的理想,強調通過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保持精神上的獨立與道德追求。與“歸隱田園”“淡泊明志”等表達有相似意境。
如需更多例句或近義詞擴展,可查閱相關古籍或成語詞典。
躬耕樂道(gōng gēng lè dào)是一個成語,特指耕種田地的農民非常樂意,從心底願意耕種的意思。該詞彙的拆分部首為“艹”和“耒”,部首“艹”表示植物,部首“耒”表示耕作的農具。根據筆畫的數目,躬耕樂道可被分為8畫。
躬耕樂道這個詞來源于《史記·弟子規》中的一句話,引用了古代聖賢孔子的話:“君子性非異也,善躬者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也,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者,不憂不懼,中離而應,六度恭而不失,四海求而不得,哉!躬有成名于前,古今将懷之。”這句話表達了孔子自強不息,勤勉耕耘的精神,以及樂在農事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後來,人們就用“躬耕樂道”這個成語來形容一個人勤勞耕作并且樂在其中。
躬耕樂道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躬耕樂道」。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整體結構相似。例如,在當時文獻中,「躬」字有時候會寫作「覡」或「匂」,「耒」字有時候會寫作「耒」或「爻」。這些變體寫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書法風格中出現過,但後來逐漸統一為現代字形。
以下是躬耕樂道的例句:
1.他對農田耕作的态度一直保持着躬耕樂道的精神。
2.這位農民每天都努力地躬耕樂道,以期豐收。
3.我們應該向孔子學習,始終保持躬耕樂道的精神,不斷努力追求進步。
一些與躬耕樂道相關的詞彙:
組詞:躬行節約、躬行實踐、躬懿子孫、耕耘田野、樂在耕耘。
近義詞:田園之樂、務農樂道。
反義詞:怠工輕田、玩樂不務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