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種油炸的面食。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餅法》:“環餅,一名‘寒具’;截餅,一名‘蠍子’。皆須以蜜調水溲麪。若無蜜,煮棗取汁。牛羊脂膏亦得;用牛羊乳亦好--令餅美脆。” 唐 張彥遠 《曆代名畫記·論鑒識收藏購求閱玩》:“昔 桓玄 愛重圖書,每示賔客。客有非好事者正飡寒具,以手捉書畫,大點污。” 宋 陸遊 《西窗》詩:“看畫客無寒具手,論書僧有折釵評。”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穀部四·寒具》:“ 林洪 《清供》雲:寒具,撚頭也。以糯粉和麪,麻油煎成,以糖食之。可留月餘,宜禁煙用。觀此,則寒具即今饊子也。以糯粉和麪入少鹽,牽索紐撚成環釧之形,油煎食之。” 清 趙翼 《題黃陶庵手書詩冊》詩:“摩挲忍污寒具油,激賞欲浮大白酒。”
(2).禦寒的衣物。《太平廣記》卷三三八引 唐 戴孚 《廣異記·朱自勸》:“﹝ 自勸 ﹞謂婢曰:‘方冬嚴寒,聞汝和尚未挾纊,今附絹二匹,與和尚作寒具。’婢承命持還,以絹授尼。”《宋史·文苑傳六·劉恕》:“﹝ 恕 ﹞自 洛 南歸,時方冬,無寒具。 司馬光 遺以衣襪及故茵褥。”
寒具,是一個具有曆史底蘊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隨時代和語境有所演變,主要包含以下兩個核心義項:
指寒食節期間食用的特定冷食點心(尤指油炸面食):
泛指禦寒的衣物或器具(此義項相對少見):
“寒具”一詞的核心含義指向寒食節特有的冷食(尤其是馓子等油炸面點),這是其最具文化特色和曆史淵源的釋義。其次,它也可泛指任何用于禦寒的衣物或器具。理解該詞需結合具體的語境,尤其是在涉及傳統節日習俗時,通常指第一種含義。
引用來源說明:
“寒具”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油炸面食
指一種傳統油炸食品,形似現代“馓子”。以糯米粉或面粉為主料,加鹽、蜜等調味,搓成細條後挽曲成環狀或麻花狀,經油煎炸制而成。其特點是香脆,可長期保存,常用于寒食節禁火期間代餐,故得名“寒具”。
禦寒衣物
另一層含義指代禦寒的衣物或用具,如《宋史》中提到的“無寒具”即指缺乏禦寒衣物。
起源與用途
寒食節禁火時,寒具作為冷食幹糧盛行于古代,最早可追溯至《周禮》記載,稱為“朝事之笾”中的冷食。北魏《齊民要術》詳細記載其制作方法,用蜜、棗汁或牛羊乳調面,以增香脆。
文化典故
東晉桓玄愛惜書畫,因賓客食用寒具後手沾油污弄髒字畫,遂要求觀畫前洗手并禁食寒具,側面反映其作為日常點心的普及性。
藥用價值
《本草綱目》記載寒具“味甘、鹹,無毒”,有潤腸、溫中補氣的功效。
别稱與演變
又稱“環餅”“馓子”,後逐漸發展為日常點心,形态多樣,包括麻花、栅狀等。
“寒具”一詞既指向特定節令食品,也涵蓋禦寒用具,體現了古代生活與飲食文化的交融。若需更完整的曆史文獻或食譜細節,可參考《齊民要術》《本草綱目》等典籍。
挨滿敗悔白衣尚書薄軀笨窳波動箔片操習禅話舛訛百出黜典捶骨瀝髓村鳥旦朝丹頸打礮匪人墳山擀杖工具關試歸咎于花舞惚慌胡姬渾如胡敲見風使舵家庭教師解比接合進參靜重禁物績學之士叩刀梁孟相敬遼絕卵息率爾人邁爽苗條淑女麛裘男傧相南風尼阻洽辦輕河七窩八代捎帶舍身求法受脤數量天緣題塔襪口詳慮骁隽協規淅冽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