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匕筯的意思、匕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匕筯的解釋

見“ 匕箸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匕筯(bǐ zhù)是漢語中的古語詞,由“匕”和“筯”兩個單字組合而成,特指古代飲食禮儀中的兩種餐具,後亦引申為飲食行為的象征。以下從詞義、典籍用例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詳釋:


一、字義解析

  1. 古代指舀取食物的匙狀器具。《說文解字》釋:“匕,亦所以用比取飯。” 其形制類似今日的湯匙,多用于取羹湯或飯食。

    例:《詩經·小雅·大東》:“有饛簋飧,有捄棘匕。” 鄭玄箋:“匕,所以載鼎實。”

  2. 同“箸”,即筷子。《玉篇·竹部》:“筯,匙箸。與箸同。” 為夾取食物的細長工具。

    例:《禮記·曲禮上》:“羹之有菜者用梜,其無菜者不用梜。” 鄭玄注:“梜,猶箸也。”


二、典籍中的合用

“匕筯”合用最早見于禮制文獻,強調餐具使用的禮儀規範:


三、文化象征與轉義

  1. 禮儀符號

    匕筯并列為古代宴飲的核心工具,體現“食禮”的規範性。《周禮·天官·膳夫》載“凡王之饋…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其進食過程需嚴格依匕、筯之禮。

  2. 文學中的隱喻

    • 代指宴飲:如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褚生》:“主人具匕筯,邀與同餐。”
    • 象征生計:成語“匕筯不驚”形容生活安穩,餐具無需倉促動用,見于《宋史·李綱傳》贊其治軍嚴明:“綱下令,雖一匕一筯不得驚擾。”

參考文獻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1963.

毛亨傳, 鄭玄箋. 《毛詩正義》. 十三經注疏本.

顧野王. 《玉篇》. 中華書局, 1987.

鄭玄注, 孔穎達疏. 《禮記正義》. 十三經注疏本.

洪邁. 《容齋隨筆·卷十六》.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鄭玄注, 賈公彥疏. 《周禮注疏》. 十三經注疏本.

蒲松齡. 《聊齋志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脫脫等. 《宋史·卷三百五十八》. 中華書局, 1977.

網絡擴展解釋

“匕筯”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古代餐具中的匕(類似勺子的取食工具)和筯(即筷子),合稱代指飲食行為。該詞也寫作“匕箸”,屬于同義異形詞。

二、引申含義
在成語使用中,常被賦予兩層比喻意義:

  1. 直接代指吃飯
    例如描述宴席場景時,可用“匕筯交錯”形容衆人用餐的情景。
  2. 形容用餐習慣
    特指吃飯時動作遲緩、細嚼慢咽的狀态,帶有輕微貶義,暗含對拖沓行為的評價。

三、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口語中,既可客觀描述飲食器具(如:“席間匕筯齊備”),也可通過上下文暗示人物性格(如:“他舉匕筯如拈針,半日方食一口”)。

别人正在浏覽...

奧援有靈不甘寂寞查驗船閘辭謝大概其刀夢大餘動色獨茅敦水杜如晦唲齵笵銅蜂鳥改行遷善過款河目龜文訇輘後勤咶剌讙噪戶辨回光反照會派檢集枧水檢着佼人解探叩馬而谏贶臨款議累氣戾太子六花陣流序門士南越鳥鳥聲獸心翩翩少年品紅評緑撲地忍愧如魚飲水,冷暖自知聖良世教市征熟習書筠泰來否往韬真痛痛推崇五總龜香市曉河溪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