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節和斧钺。古代授予将帥,作為加重權力的标志。《孔叢子·問軍禮》:“天子當階南面,命授之節鉞,大将受,天子乃東面西向而揖之,示弗禦也。”《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天子假 太祖 節鉞,録尚書事。” 唐 張祜 《送周尚書赴滑台》詩:“鼓角雄都分節鉞,蛇龍舊國罷樓船。” 明 張煌言 《上行在陳南北機宜疏》:“蒙皇上綸綍頻頒,節鉞謬寄,臣感極生慚,憤極思奮。” 徐興業 《金瓯缺》第一章:“年來多病,更是才疏力薄,但圖個太平無事,一旦卸肩,把西陲的金瓯和全軍交還朝廷……豈可謬領節钺,再當艱巨?”
節钺是古代中國象征軍事統帥權與生殺大權的信物,由“節”和“钺”兩件器物組合而成,常見于帝王授予重臣或将領的特殊授權儀式中。其含義與功能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節
指符節,通常以竹、玉或金屬制成,刻有銘文或圖案,作為身份憑證和命令傳達的憑信。《漢語大詞典》釋為“使者所持以作憑證之物”,代表帝王授權行使職權。其形制類似杖狀,表面裝飾旄牛尾,故又稱“旄節”。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第7版,第102頁。
钺
即斧钺,青銅或玉制的大斧,原為刑具,後演化為軍事統帥權的象征。《說文解字》注:“钺,大斧也,王者以為威。”持有斧钺者,可代行誅殺之權。
來源:《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卷十四。
明确釋義“節钺”為“符節和斧钺,古代授予将帥,作為加重權力的标志”。
指出周代至唐代,節钺制度是中央控制地方兵權的重要手段,其授予儀式具有嚴格的禮制規範。
節钺是古代政治軍事體系中最高授權信物,兼具身份憑證、軍令傳達、刑賞專斷三重功能,深刻反映了傳統中國的權力分配結構與禮法制度。
“節钺”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節钺”指符節和斧钺,是古代帝王授予将帥的權力象征物:
該詞還隱含自我節制、公正廉潔的寓意。古代将帥被授予節钺後,需以“節制權力、不濫用職權”為準則處理事務。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2、5、7等來源。
般調暴示背鬥玢豳采缬草莽英雄朝懽暮樂稱帝乘茵春牛圖摧輪颠寒作熱墊巾地神鬥鵝耳管費用風志黼繪汗八裡橫箫和融澒澒禍本家給民足奬崇警宵咎魅句比字栉峻巘拘迫戡定釦砌款局蘭夢龍鳴猛鳥磨嘴皮子骈肩接迹骈斬前伐齊德情份頃暫青尊酋酋若芳砂鍋搗蒜攝葉樹膠酸霜泰靡田衣缇油徒甲唾掌銜辭像模像樣洗澣信而有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