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俸祿。奉,通“ 俸 ”。《南史·褚裕之傳》:“﹝ 褚球 ﹞仕 齊 為 溧陽 令,在縣清白,資公奉而已。”
公奉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主要含義為國家或官府發放的俸祿、薪給,特指古代官吏因職務所獲得的正式報酬。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解析其詳細含義:
官方俸祿
指古代官員、吏員由朝廷或官府定期發放的薪俸,屬于職務性收入。
例: 《後漢書·朱晖傳》提及“公奉不足,私財以繼”,強調官吏若俸祿不足需自補家用。
公共供給
引申為公家提供的錢糧物資,如官府向特定群體(如學者、軍士)發放的津貼。
例: 宋代制度中,“學田”所産常作為士子的“公奉”來源(《宋史·職官志》)。
“公”指公家、官方,“奉”通“俸”,源自“俸祿”之意。二字組合強調其官方屬性。
秦漢時期已有“俸”制(如《漢書》載“秩俸”),後逐漸固定為“公奉”,明清後多稱“俸銀”。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定義:“公家所給俸祿。” 收錄于第二冊第785頁。
→ 來源:漢語大詞典(線上版)(注:此為詞典官網,具體條目需檢索)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釋義:“官吏的薪俸。” 并引《資治通鑒》“減公奉,罷不急之務”為例證。
→ 來源:該書第4版第298頁(ISBN 9787100082661)
《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
在“奉”字條下注明:“特指俸祿,後作‘俸’。” 佐證“公奉”與俸祿的關聯性。
→ 來源:該書第201頁(2000年版)
盡管“公奉”在現代漢語中已被“工資”“薪水”等替代,但在曆史文獻、古典小說(如《紅樓夢》描述賈府官俸)及制度史研究中仍具學術價值。其概念亦體現古代“以俸養廉”的治理思想。
公奉是古代官吏的法定薪俸,承載傳統官僚制度的經濟基礎,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其社會意義。
“公奉”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公奉”指官員的俸祿,即古代由國家或官府發放的薪俸。其中: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例如《南史·褚裕之傳》記載:“﹝褚球﹞仕齊為溧陽令,在縣清白,資公奉而已。”
(釋義:褚球擔任溧陽縣令時,為官清廉,僅依靠俸祿維持生計。)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俸祿制度或相關文獻案例,可參考《南史》等史書。
拜阙榜文坌息别籍異居比興不醒超期服役成律癡計刺呼颠怪跌打抵宿對工服玩輔邑公母宮阙古典式摔跤滾納寒宮涵亮賀節闳敞華鮮艱患轎車诘奸進拔靖端警固精氣神輯着镌銘崛郁刳剒诔德列列森森龍麝落草為寇鳴弦偏駕乾嗌潛身遠迹啓疆起頗七星壇人生面不熟任土作貢散髻簁簁升陽殿生姿深蕪筮嘉速成班頹遷畏途無寇暴死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