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累述并表彰死者的德行。 三國 魏 曹植 《王仲宣诔》序:“何用誄德?表之素旗;何以贈終?哀以送之。” 晉 潘嶽 《楊荊州诔》:“聖王嗟悼,寵贈衾襚。誄德策勳,考終定謚。”《宋書·後妃傳·文帝袁皇後》:“乃命史臣,誄德述懷。”
“诔德”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lěi dé,其核心含義是通過叙述和總結的方式表彰逝者的德行。具體解析如下:
詞義拆解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尤其是傳統禮儀或曆史文獻中,例如在葬禮、墓志銘或紀念性文章中,以表達對逝者的敬意與追思。
補充說明
“诔”作為文體起源于周代,最初由貴族階層使用,後來逐漸擴展到士人群體。因此,“诔德”不僅是對個人的褒揚,也反映了古代社會對道德典範的重視。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具體句子中的應用,可參考來源中的造句示例。
诔德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悼念和頌揚一個人的品德、道德和行為。诔德通常用來形容對已故的人表達敬意和懷念。這個詞語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常常被用來表達感慨和對逝者的追思之情。
诔德由兩個漢字組成:
诔德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文化傳統,它在文字形式上沒有繁體字。
在古代,诔的寫法與現代相同,而德在古時的寫法略有不同,其形狀更像人,就像人在行走一樣。
以下是一些使用诔德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與诔德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