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perial palace] 古時帝王所居住的宮殿。因宮門外有雙阙,故稱宮阙
太行、碣石之間,宮阙小陵之所在。——明· 顧炎武《複庵記》
古時帝王所居宮門前有雙阙,故稱宮殿為宮阙。《史記·高祖本紀》:“ 蕭丞相 營作 未央宮 ,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太倉。 高祖 還,見宮闕甚壯。” 南朝 齊 謝朓 《始出尚書省》詩:“趨事辭宮闕,載筆陪旌棨。” 宋 蘇轼 《水調歌頭》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射策》:“絳續籌傳露正垂,岧嶢宮闕壯朝儀。” 康有為 《泛舟至天津入京複還上海》詩:“萬裡煙波迴紫潮,五雲宮闕聳丹霄。”
“宮阙”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濃厚曆史文化色彩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宮阙指古代帝王居住的宮殿,因宮殿正門外兩側建有對稱的“阙”(望樓式建築),故合稱“宮阙”。例如《史記·高祖本紀》中便有相關記載,明代顧炎武《複庵記》亦提到“太行、碣石之間,宮阙小陵之所在”。
在詩詞中,“宮阙”常被賦予象征意義:
阙作為宮阙的核心元素,不僅是建築标志,還具有以下作用:
“宮阙”一詞融合了建築實體與文化象征,既指向古代帝王居所,又承載着權力、等級和藝術審美的多重内涵。其常見于曆史文獻與詩詞,是中華文化中重要的意象符號。
宮阙(gōng què)是一個指代古代宮殿和皇室建築的詞彙。在古代中國,宮阙常常指皇帝的宮殿、宮廷以及與之相關的建築和設施。
宮阙的拆分是宀(寶蓋)+ 阝(阜) + 壬(ㄖㄣ)+ 乙(ㄧ)。
宮阙的部首是宀,表示與房屋、住宅等相關。
宮阙的總筆畫數為12筆。
宮阙源于古代文字,最早出自《詩經·邶風·靜女》篇,當中描寫了宮阙高聳的景象。
宮阙的繁體寫法為宮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些許差異。宮阙在古代常以宮闕、宊闕、宮炤等形式出現,但其含義與現代的宮阙相同。
1. 他沉迷于古代建築,專門研究宮阙的設計和布局。
2. 妃子居住在宮阙之中,過着尊貴而奢華的生活。
宮殿、皇宮、皇室、宮廷
宮殿、王宮、殿堂、宮庭
民居、普通住宅、平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