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用以祭祀北鬥七星的台。 唐 陸龜蒙 《上元日道室焚修寄襲美》詩:“唯有世塵中小兆,夜來心拜七星壇。”《三國演義》第四九回:“都督若要東南風時,可于 南屏山 建一臺,名曰‘七星壇’:高九尺,作三層,用一百二十人,手執旗旛圍繞。”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七星壇》:“七月朔至七夕,各道院立壇祀星,名曰七星鬥壇,蓋祭北鬥七星也。”
“七星壇”是一個具有曆史與文學雙重内涵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七星壇是道教祭祀北鬥七星的祭壇,通常為高台建築,用于宗教儀式。其名稱源于北鬥七星(天樞、天璇、天玑、天權、玉衡、開陽、搖光),道教認為七星象征自然力量與神靈庇佑。
宗教功能
古代道教通過七星壇祭祀北鬥七星,祈求風調雨順或戰争勝利。例如《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中,諸葛亮在南屏山築七星壇借東風,助周瑜火攻曹軍。
詩詞記載
唐代詩人陸龜蒙在《上元日道室焚修寄襲美》中寫道:“唯有世塵中小兆,夜來心拜七星壇”,反映其在道教活動中的實際應用。
建築形制
據文獻描述,七星壇多為多層結構,如《三國演義》提到“高九尺,作三層,用一百二十人執旗圍繞”,體現儀式規模宏大。
部分資料提到,七星壇後來被引申為人才荟萃之地(如),但此說法多見于現代解釋,古典文獻中未明确記載,需結合語境理解。
稱北京陶然亭公園内有七星壇,但其他權威資料未提及具體現存遺址,可能為後世附會或地方性建築,需謹慎考據。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三國演義》相關章節或道教祭祀文獻。
《七星壇》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七顆星星的祭壇”。它由兩個部分組成,七星和壇。
《七星壇》的兩個字的部首分别是一二、土與土,它們分别表示了其漢字的基本含義。《七星壇》的總筆畫數是15畫。
“七星壇”一詞出自古代文獻,最早見于《梁•裴杼傳》。在繁體字中,七星壇的寫法為「七星壇」。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七星壇》在古代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總體上保持了相似性。
1. 前往七星壇祭拜的人絡繹不絕。
2. 這座七星壇曆經千年,依然莊嚴肅穆。
1. 七彩星空
2. 壇堂
3. 星辰
七星壇的近義詞可以有七宿祠、北鬥壇等。
暫時沒有找到七星壇的明确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