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皇帝居住的宮阙叩拜。表示對皇上尊敬。《宋書·胡藩傳》:“ 毅 初當之 荊州 ,表求東道還京辭墓,去都數十裡,不過拜闕。 高祖 出 倪塘 會之。” 唐 戴叔倫 《奉天拜别鄭谏議》詩:“拜闕奉良圖,留中沃聖謨。”《秦併六國平話》卷下:“忽一日,差使賫擎聖旨前來。 王賁 諸官拜闕已畢,展開聖旨看。”
“拜阙”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表達對皇帝的尊敬,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向皇帝居住的宮阙(宮殿)行叩拜之禮,以示對皇權的尊崇。其核心意義是通過禮儀行為表達臣子或民衆對君主的忠誠與敬畏。
該詞常見于史書、奏章及古典文學中,屬于特定曆史背景下的禮儀術語,現代漢語已極少使用。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禮制,可參考《宋書》《唐會要》等典籍。
《拜阙》是指古代臣子拜見君王時行的一種儀式。在古代的社會制度中,臣子需要前往君王的宮殿,向君王行拜禮。這種儀式表示臣子對君王的尊重和恭敬。
《拜阙》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手,筆畫是10畫。
《拜阙》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封建社會。在封建社會裡,君王是至高無上的統治者,臣子必須向君王行拜禮,以表達他們的忠誠和服從。
《拜阙》在繁體中為「拜闕」。
在古時候,「拜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的古漢字寫法為「拜閣」。
1. 臣子來到宮殿,恭敬地拜阙。
2. 學生們對老師表示敬意,齊聲拜阙。
1. 拜見:向某人行禮表示尊敬。
2. 拜谒:指誠懇拜訪,向某人表示敬意。
3. 拜訪:到别人的家裡或辦公室去看望或打聽消息。
叩拜、參拜、朝拜。
不拜、不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