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dangerous road—a perilous undertaking] 險惡可怕的路徑,比喻做起來很危險和艱難的事
畏途巉岩不可攀。——李白《蜀道難》
他将此視為畏途
見“ 畏塗 ”。
“畏途”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指險阻可怕的道路,常見于古代詩文。例如:
泛指危險、困難或令人畏懼的事物,強調因風險或難度而使人不敢輕易嘗試。例如:
部分文獻中引申為“苦差”,指令人厭煩或難以完成的任務(如清代李漁《閑情偶寄》中提及園藝勞作被看作“畏途”)。
“畏途”既可指具象的危險道路,也可抽象比喻為心理或現實中的艱難挑戰,核心含義均圍繞“因危險或困難而生畏”展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指向。
《畏途》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害怕或厭惡前進的道路”。它形象地描述了人們在面對困難、挑戰或未知的情況下所感受到的恐懼和不安。
《畏途》的第一個漢字“畏”由“田”和“乃”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0;第二個漢字“途”由“辶”和“餘”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5。
《畏途》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它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名著《紅樓夢》中,被用來形容人們在面對艱難的道路、艱辛的奮鬥時所感受到的焦慮和恐懼。
在繁體字中,《畏途》的寫法和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筆畫的形狀略有差異。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畏途》的表示方式與現代寫法相似,但可能存在一些細微的差異。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和規範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地區可能會有所變化。
1. 他對未來充滿了畏途之情,不敢邁出第一步。
2. 面對那條險惡的山路,我内心充滿了畏途之感,但我還是決定勇往直前。
畏懼、畏怯、逃避、恐懼。
畏縮、恐懼、害怕。
勇往直前、勇敢、無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