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謂佛法僧。《俱舍論》卷十五:“功德田者,謂佛法僧。”《三藏法數》卷十一:“功德福田,謂若能恭敬供養佛法僧三寳,非但成就無量功德,亦能獲其福報。是名功德福田。”
“功德田”是佛教術語,源自梵語puṇyakṣetra,指能夠培植福德的領域,通常與佛法僧三寶相關。以下是綜合解釋:
核心定義
佛教經典如《俱舍論》和《三藏法數》指出,功德田是“三福田”之一,特指佛法僧三寶。恭敬供養三寶可成就無量功德,并獲得福報,如同在肥沃田地播種能豐收。
三福田的分類
根據不同經典,福田分三類:
比喻與深層含義
功德田比喻為積累善行的場所,強調通過善業(如布施、持戒)在特定對象身上播種,可增長福慧資糧。例如提到,如同種麥需良田,積德也需選擇福田。
實踐意義
佛教徒通過供養三寶、孝敬父母、濟助貧弱等行為,在三種福田中培植福德,這不僅是修行的一部分,也是因果法則的體現。
提示:不同經典對福田的分類略有差異,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更深入探讨,可參考《俱舍論》《優婆塞戒經》等原典。
《功德田》是一個成語,意指積累善行、做好事的地方。它源自佛教詞彙,表示能種下善因、積累福德的地方。
《功德田》一詞的部首是“力”和“田”,筆畫數分别為“2”和“7”。
《功德田》一詞最早出現在佛經中,比如《法華經》。它是佛教文化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強調人們通過行善積德,可以在來世或未來獲得福報。
《功德田》的繁體字寫作「功德田」,拆分部首和筆畫仍然相同。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功德田」可以寫作「功德田」,但讀音和意義仍然相同。
1. 她在社區裡默默付出,真是個真正的功德田。
2. 在佛教寺廟内,香客們将香燭供奉在功德田前,祈求平安。
1. 功德: 表示善行、善果或福德。
2. 田地: 指土地或農田,也可以引申為領域或範圍。
福田、善田、善行之地。
惡性之地、罪惡重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