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趨拜的意思、趨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趨拜的解釋

趨走拜谒。亦泛指請安、問候時所行禮節。《史記·三王世家》:“皇子賴天,能勝衣趨拜。”《舊唐書·文苑傳下·元德秀》:“先是堕車傷足,不任趨拜。” 宋 曾鞏 《代皇子免延安郡王第一表》:“雖甫逮勝衣,習為容於趨拜。”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海超勇》:“後南征 臺灣 , 福文襄公 趨拜下風,公始為之盡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趨拜(qū bài)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禮儀色彩的複合詞,由“趨”和“拜”兩個動詞組合而成,核心含義指快步上前行禮,強調在特定場合中通過加快步伐的動作表達敬意并完成拜見的禮節。其具體釋義與用法如下:

一、字義分解與核心含義

  1. 趨(qū):

    • 本義為小步快走,是古代表示恭敬的行走姿态,常見于觐見尊長、進入重要場合時。《禮記·曲禮上》有“帷薄之外不趨”的記載,說明“趨”是體現尊卑禮節的特定步态。
    • 引申為恭敬地快步上前,強調動作的迅速與态度的謙卑。
  2. 拜(bài):

    • 本義指表示敬意的禮節,包括作揖、叩首等具體形式。《周禮·春官·大祝》将“拜”細分為九種(“辨九拜”),涵蓋不同等級和場合的禮儀。
    • 泛指行禮、拜見,是人際交往中表達尊敬的核心行為。

合成義“趨拜”:指為表示敬意而加快腳步上前行禮,融合了動作的迅捷(趨)與禮節的莊重(拜),生動體現了古人對尊卑秩序和禮節的重視。

二、典籍用例與語境分析

該詞多見于史書、禮書,描述臣子谒見君王、晚輩拜見尊長時的規範儀态:

三、使用場景與文化内涵

  1. 宮廷禮儀:臣子面見君主時必須“趨拜”,體現皇權至上與君臣綱常。
  2. 尊長禮節:晚輩拜見父母、師長、貴賓時行“趨拜”,傳達孝道與謙恭。
  3. 鄭重場合:在祭祀、典禮等嚴肅儀式中,“趨拜”強化儀式的神聖性與參與者的虔誠。
  4. 文化象征:該詞濃縮了傳統禮教中“敬”與“序”的核心觀念,是中華禮儀文化的重要載體。

四、現代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趨拜”作為獨立動詞使用頻率降低,多出現于: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第10卷第4頁,“趨拜”詞條釋義及書證(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年)。
  2. 《古代漢語詞典》(第二版) 第1263頁,“趨”字義項;第49頁,“拜”字義項(商務印書館,2014年)。
  3. 《禮記譯注》 曲禮上篇關于“趨”的禮儀規範解讀(上海古籍出版社,楊天宇譯注,2004年)。
  4. 《史記》(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 卷七《項羽本紀》相關段落(中華書局,2013年)。

網絡擴展解釋

“趨拜”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多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曆史與文獻出處

  1. 《史記·三王世家》中提到:“皇子賴天,能勝衣趨拜”,描述年幼皇子穿戴整齊後行禮的情景,體現禮儀規範。
  2. 《漢書·韓信傳》記載樊哙對韓信的恭敬态度:“哙趨拜送迎”,反映下級對上級的禮節。
  3. 《舊唐書》提到元德秀因足傷“不任趨拜”,說明“趨拜”是古代官員需履行的常規禮儀。

使用場景與延伸

關聯詞彙

“趨拜”反映了古代社會等級制度下的禮儀文化,既包含動作(快步、行禮),也蘊含态度(恭敬、順從)。其含義從具體行為延伸至抽象的人際關系表達,需結合語境理解褒貶色彩。

别人正在浏覽...

安享百木長保險刀便道唱諾禅國蟲使出圹除靈丹弦道本得用雕耗東生二坊封冊公中古味河涸海乾闳誕紅毛刀化碧家活儉以養廉嬌嬌女甲乙丙丁矜矜戰戰磕睡蟲來婦老弦累葉瘻管樓路啰裡漫識門闑墨晶尼丘牌樓鋪炕乞頭三陔紹昧生生化化蜃衞身星詩書發冢水髩説鈴四海一家死眉瞪眼談中套管套紅頑謬文衡問荊相行纖姣小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