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ot-headed;rash; rough; rude]∶粗率冒失,不鄭重
不宜鹵莽。——宋· 王安石《答司馬谏議書》
(2) [waste]∶指荒草,也指荒蕪
(1).荒地上的野草。《文選·揚雄<長楊賦>》:“夷阬谷,拔鹵莽。” 李善 注:“鹵莽,鹵中生草莽也。”引申為荒廢。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九:“厭倦煩劇,府事多鹵莽不治。” 宋 沉括 《潤州金山二使君祠堂記》:“予猶記其室廬,略皆鹵莽,非若今之嚴煥也。”
(2).粗疏;魯莽。鹵,通“ 魯 ”。 唐 杜甫 《空囊》詩:“世人共鹵莽,吾道屬艱難。” 宋 王安石 《答司馬谏議書》:“重念蒙 君實 視遇厚,于反覆不宜鹵莽。” 清 黃遵憲 《馮将軍歌》:“将軍鹵莽不好謀,小敵雖勇大敵怯。”
(3).苟且;馬虎。 唐 皇甫湜 《制策一道》:“怙衆以固權位,行賄以結恩澤,因循鹵莽,保持富貴而已。” 宋 蘇轼 《應制舉上兩制書》:“至于百工小民之事,皆有可觀,不若今世之因循鹵莽。” 鄭觀應 《盛世危言·海防下》:“不然,始失于因循,終失于鹵莽。”
(4).大略;隱約。 唐 陸羽 《茶經·造》:“茶有千萬狀,鹵莽而言,如胡人鞾者蹙縮然,犎牛臆者廉襜然。” 唐 白居易 《浔陽秋懷贈許明府》詩:“鹵莽還鄉夢,依稀望闕歌。” 唐 韓偓 《效崔國輔體》詩之三:“酒力滋睡眸,鹵莽聞街鼓。”
“鹵莽”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有所不同,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後的詳細解釋:
粗率冒失,不鄭重
指言行舉止缺乏考慮,行為沖動或态度輕率。例如:宋·王安石在《答司馬谏議書》中提到“不宜鹵莽”,強調處理事務需謹慎。
荒地上的野草,引申為荒廢
原指鹽堿地生長的雜草,後比喻事物荒廢或管理不善的狀态。如《文選·揚雄<長楊賦>》中“夷阬谷,拔鹵莽”,李善注解為“鹵中生草莽”。
馬虎、苟且
形容做事敷衍、得過且過。例如宋·蘇轼《應制舉上兩制書》批評“因循鹵莽”,指安于現狀而不求改進。
曆史演變
與“魯莽”的關系
兩者常互通,但“鹵莽”更側重客觀描述(如荒蕪、馬虎),而“魯莽”偏重主觀性格(如粗魯)。例如《文明小史》中“鹵莽”用于批評行為不當。
以上内容綜合自《漢語大詞典》、王安石文集、杜甫詩集等文獻,并參考了查字典、滬江詞典、漢典等權威釋義。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可查閱《長楊賦》《涑水記聞》原文。
《鹵莽》是一個具有貶義的詞彙,用來形容言行粗魯、蠻橫無理的人。通常用來批評那些蠻幹、不講理的人。
《鹵莽》是由“鹵”和“莽”兩個部首組成的。其中,“鹵”是由“卩”和“夂”兩個部首組成,總共5個筆畫;“莽”的部首是“艹”,總共9個筆畫。
《鹵莽》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最早出現在《莊子·齊物論》一文中。莊子在文中以“鹵莽之夫,豈能有恒!”形容了一個蠻橫無理的人的不可預測和無法控制的行為。
《鹵莽》的繁體寫法為「滷莽」。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鹵字寫作「氺卩夂」,莽字寫作「艹厶大目三」。
1. 他的蠻橫無理讓人覺得他是個真正的鹵莽之徒。
2. 面對這樣一個鹵莽粗暴的人,我們必須保持冷靜。
鹵菜、鹵肉、鹵水、莽撞、莽草、莽蒼
野蠻、蠻不講理、橫蠻、魯莽。
溫文爾雅、有禮貌、有分寸、沉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