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谓佛法僧。《俱舍论》卷十五:“功德田者,谓佛法僧。”《三藏法数》卷十一:“功德福田,谓若能恭敬供养佛法僧三寳,非但成就无量功德,亦能获其福报。是名功德福田。”
“功德田”是佛教术语,源自梵语puṇyakṣetra,指能够培植福德的领域,通常与佛法僧三宝相关。以下是综合解释:
核心定义
佛教经典如《俱舍论》和《三藏法数》指出,功德田是“三福田”之一,特指佛法僧三宝。恭敬供养三宝可成就无量功德,并获得福报,如同在肥沃田地播种能丰收。
三福田的分类
根据不同经典,福田分三类:
比喻与深层含义
功德田比喻为积累善行的场所,强调通过善业(如布施、持戒)在特定对象身上播种,可增长福慧资粮。例如提到,如同种麦需良田,积德也需选择福田。
实践意义
佛教徒通过供养三宝、孝敬父母、济助贫弱等行为,在三种福田中培植福德,这不仅是修行的一部分,也是因果法则的体现。
提示:不同经典对福田的分类略有差异,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更深入探讨,可参考《俱舍论》《优婆塞戒经》等原典。
《功德田》是一个成语,意指积累善行、做好事的地方。它源自佛教词汇,表示能种下善因、积累福德的地方。
《功德田》一词的部首是“力”和“田”,笔画数分别为“2”和“7”。
《功德田》一词最早出现在佛经中,比如《法华经》。它是佛教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强调人们通过行善积德,可以在来世或未来获得福报。
《功德田》的繁体字写作「功德田」,拆分部首和笔画仍然相同。
根据古代汉字的写法,「功德田」可以写作「功德田」,但读音和意义仍然相同。
1. 她在社区里默默付出,真是个真正的功德田。
2. 在佛教寺庙内,香客们将香烛供奉在功德田前,祈求平安。
1. 功德: 表示善行、善果或福德。
2. 田地: 指土地或农田,也可以引申为领域或范围。
福田、善田、善行之地。
恶性之地、罪恶重地。
阿肯人班操便乃便辟别番倒朝鼓察识宸慈池凤赐见淡饭黄虀道德关系德绥砥砺名号第一世界独啸风砾奉时丰水工薪阶层光明盐和约化除槐豆黄龙饮践帝熸亡基价鸡羣击退剧目峻卓寇凫猎客剺耳陋闾露处懋官明湖拟水诮哗山字杀身成仁审慎行事水蛭燧石苏门四友索绝缩重肃迓谈端推问鼍龙枉戾顽竖下级栙双项庄之剑,志在沛公小姑子销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