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更點的意思、更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更點的解釋

(1).古代計時單位。因滴漏而得名。每夜分為五更,每一更次分為五點。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一:“國朝 文德殿 鐘鼓院 於夜漏不盡刻,既天未曉,則但撾鼓六通而無更點也,故不知者乃謂禁中有六更。”

(2).指更鼓之聲。 唐 薛能 《上鹽鐵尚書》詩:“城絶鼓鐘更點後,雨涼煙樹月華新。” 宋 嶽珂 《祝英台近·北固亭》詞:“倚樓休弄新聲,重城門掩,歷歷數 西州 更點。” 清 曹寅 《鹿墟冶堂夜歸不及送題扇卻寄》詩:“城上蝦蟆更點遲,摘船剛過夜漁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更點”是中國古代夜間計時制度的複合概念,由“更”與“點”兩個計量單位組成,主要用于劃分和标記夜間時段。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更”指代夜間時段,漢代起将日落後至日出前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而“點”為每更内部的細分時段,通常每更分五點,一點合今約24分鐘。例如《顔氏家訓·書證》記載“漢、魏以來,謂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雲鼓一、二、三、四、五,亦雲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印證五更制的曆史淵源。

該制度具有實際應用與文化象征雙重價值。在計時功能上,宋代《新唐書·百官志》載“擊鼓為更,擊鐘為點”,表明更夫通過鼓、鐘聲報時;在文學意象中,唐代賈島《夜喜賀蘭三見訪》用“漏鐘仍夜淺,時節欲秋分”暗含更點對時間流逝的标記,體現其在傳統文化中的詩意表達。隨着機械鐘表普及,更點制度于民國初期正式廢止,但仍作為曆史時間計量術語存留于古籍文獻中。

網絡擴展解釋

"更點"是中國古代夜間計時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計時單位

  1. 更:古時将一夜劃分為五等份,稱為"五更"。每更對應現代約2小時:

    • 一更(戌初):19:00-21:00
    • 二更(亥時):21:00-23:00
    • 三更(子時):23:00-1:00
    • 四更(丑時):1:00-3:00
    • 五更(寅時):3:00-5:00
  2. 點:每更再細分為五等份,稱為"點"。每點約24分鐘(計算方法:2小時÷5點=0.4小時)。例如:

    • 三更一點≈23:24
    • 三更二點≈23:48

二、報時信號

指通過鐘鼓發出的夜間報時聲:

曆史演變

起源于周代,《古今紀始通考》記載"周公始分更點",唐代開始用鐘鼓報時,此制度沿用至清末。漏刻(水鐘)是更點劃分的物理基礎,将一晝夜分為100刻,其中夜間占40刻。

示例:成語"三更半夜"對應子時(23:00-1:00),此時萬籁俱寂,更鼓聲尤為清晰,故稱"半夜三更"。

别人正在浏覽...

白皮本生燈怅而淳明黜谪蹙偪錯讀蹉失稻鼈大熊座點石肚帶反照蕃祉發讪粉郎高樓恭簐弓工業産品狗矢鬼瞰貴事蠱媚含忍河汊呵罵橫草之功黃芝葭琯艱巨性疾馬畸重枯萁郎曹蠟蹋颣絲曆蓂力田萌通妙不可言廟略靡亂凝樸平蹉齊東語榷網瑟歌眚期釋甲肆毆司直太皓挑嘴體檢停涵绨帙刓弛未期欀頭賢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