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包茅的意思、包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包茅的解釋

古代祭祀時用以濾酒的菁茅。因以裹束菁茅置匣中,故稱。《書·禹貢》:“包匭菁茅。”《左傳·僖公四年》:“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供,無以縮酒。” 杜預 注:“包,裹束也;茅,菁茅也;束茅而灌之酒,為縮酒。” 唐 杜甫 《承聞河北諸道節度入朝歡喜口號絕句》之八:“包茅重入歸關内,王祭還供盡海頭。”《續資治通鑒·元世祖至元十三年》:“丙午,敕 常州 府歲貢包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包茅”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詞彙,其核心含義與古代祭祀禮儀密切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一、本義:古代祭祀用的菁茅草 “包茅”指古代祭祀時用來濾酒去渣的包紮成束的菁茅草。此物産于楚國,是周天子祭祀儀式中的重要貢品。《漢語大詞典》明确記載:“包茅,古代祭祀時用以濾酒的菁茅。因裹束成捆,故稱。” 其使用方式是将成捆的茅草立在祭壇上,将酒緩緩澆灌其上,使酒液滲入土中,象征神靈享用(稱為“縮酒”)。

二、引申意義與文化象征

  1. 諸侯義務的象征

    包茅是楚國向周天子進貢的特定物品。《左傳·僖公四年》記載齊桓公伐楚時質問:“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表明進貢包茅是楚國對周王室應盡的義務,關乎禮制與政治臣屬關系。

  2. 國家禮制的體現

    在《史記·齊太公世家》中,管仲以“包茅不入貢于周室”作為楚國罪狀,凸顯其政治儀式意義遠超物質價值,成為維護宗法制度的符號。

  3. 文學中的文化意象

    後世文學作品中,“包茅”常借指貢品或臣服之禮,如宋代梅堯臣詩雲:“包茅曾責貢,香草自持紉”,暗喻對中央政權的尊崇。

三、權威文獻佐證

“包茅”既是古代祭祀中的具體祭品,亦承載着諸侯納貢、禮法秩序的文化内涵,其雙重意義在曆史文獻中具有高度一緻性。


來源說明

本文釋義綜合參考以下權威辭書與典籍: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左傳·僖公四年》(中華書局點校本)
  3. 《史記·齊太公世家》(中華書局點校本)
  4.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第七版)
  5.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二版)

網絡擴展解釋

“包茅”是古代祭祀文化中的重要物品,其解釋及背景如下:

  1. 基本定義與用途
    包茅指成束捆紮的菁茅草,主要用于祭祀時濾酒去滓的儀式。具體方法是将菁茅草捆束後,澆酒于其上,使酒液滲過濾草,稱為“縮酒”。這一過程在《左傳》等文獻中有明确記載。

  2. 曆史背景與貢品屬性
    包茅是春秋時期楚國向周王室進貢的特産。據《左傳·僖公四年》記載,齊國曾以“包茅不入貢”為名讨伐楚國,成為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周王室通過貢品制度強化對諸侯國的控制,包茅的象征意義大于實用價值。

  3. 文獻出處與注解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禹貢》:“包匭菁茅”,後《左傳》進一步解釋其用途。西晉學者杜預注:“束茅而灌之酒,為縮酒”,明确了其祭祀功能。

  4. 相關典故與延伸含義
    唐代杜甫在詩句“包茅重入歸關内”中,借包茅的重新進貢暗喻政治秩序恢複。元代仍有地方向朝廷進獻包茅的記載,說明其禮儀傳承性。

  5. 其他别稱
    亦作“苞茅”,多見于古籍,兩者為同一物品的不同書寫形式。

注:部分文獻提及包茅引申為“貧苦生活”的比喻(如),但此用法較為罕見,主流解釋仍以祭祀用品為核心。

别人正在浏覽...

白熱包羅萬有筆墨禅意出宿粗粝打哼哼登儀對位仿連史紙撫安革凡成聖勾提犷橫貴尚國高嗐聲歎氣恒長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呼必勒罕鉀肥講理簡剩椒瘡積博界畔接輿驚風駭浪镌錯開科取士老悖聊複爾靈禽面罩缥囊潛邸前定颀大祈克七日來複起限曲垂融貫傷悼上系善家山雨欲來蛇谷沈淖矢箙世母書尺腆默迢斷同心苣逶陀五音六律相門出相線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