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撫安的意思、撫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撫安的解釋

安撫。安頓撫慰。《三國志·魏志·賈诩傳》:“若乘舊 楚 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衆而 江 東稽服矣。” 唐 胡曾 《代高骈回雲南牒》:“奉詔鎮壓三 巴 ,撫安百姓,思敦禮樂,恥用幹戈。”《宣和遺事》前集:“願天早生聖人,撫安黎庶。” 金 王若虛 《贈昭毅大将軍高公墓碣》:“節度使當再罹兵火之後,寇盜并興,道路蓁蕪,城邑頽廢,而能糾集義旅,撫安遺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撫安”是漢語中具有曆史厚重感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為“安撫使安定”,常用于描述通過政策、行為或情感關懷達成社會、人心的穩定狀态。該詞由“撫”(安撫、撫慰)與“安”(安定、安甯)二字構成,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仁治國”“懷柔遠人”的政治理念。以下從詞義解析、曆史用例及語義延伸三方面展開說明:

一、基礎詞義

“撫安”指通過安撫手段使對象(如民衆、地區或情緒)達到安定狀态。《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義為“安撫,安定”,強調行為主體對客體的主動幹預。例如明代張居正《陳六事疏》中“撫安畿甸,慎固封守”,即指通過治理手段确保京畿地區的穩定。

二、曆史語境中的特殊用法

  1. 官職職能:宋代曾設“撫安使”官職,專司邊疆民族安撫事務,如《宋史·職官志》載其職責為“招懷蕃部,檢邊防遏”。
  2. 外交策略:古代中原王朝對周邊部族常采用“撫安”政策,如《明實錄》記載明成祖“遣使撫安四夷”,通過賞賜、冊封維系邊疆穩定。

三、語義延伸與近現代應用

近現代語境中,“撫安”衍生出“心理安撫”“危機平複”等引申義。《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指出該詞可描述“通過情感關懷消解群體焦慮”,如赈災行動中“撫安民心”的表述。在文學作品中,蘇轼《策略二》用“撫安中夏”喻指恢複社會秩序的理想狀态。

(注:本文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宋史》中華書局點校本、《明實錄》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校勘本、《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等權威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撫安”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安撫”相同,指通過安頓、撫慰的方式使人心安定、社會平穩。以下為詳細解釋:

1.基本詞義

“撫安”由“撫”(撫慰)和“安”(安定)構成,意為通過關懷、治理等手段使百姓或群體獲得安定。例如:

2.曆史用例

在古代文獻中,“撫安”多用于描述統治者的治理行為:

3.近義詞與反義詞

4.延伸用法

明清時期,“安撫”還作為官職名稱,如隋唐使節、宋代監司、明清土司等(見漢典解釋)。

“撫安”是“安撫”的同義倒序詞,常見于古籍,強調通過治理與關懷實現社會穩定。其用法兼具動詞(安頓百姓)和名詞(官職)屬性,體現了古代政治文化中對民生與秩序的重視。

别人正在浏覽...

八方支援迸騞别無二緻兵強馬壯不名一文不調钗茸唱白臉抵多少惡支煞發春瀵尾孵卵幹蘭高聲根器滾轉郭隗金寒氈蚝田後式回放魂不守宅禍本驕抗矯上借鏡觀形介卿進退損益糾奏汲援均扯劻濟蘭荪旒紞荔支羅截免征秘經明辟譬如奇絕砌石遶梁歌松棚隨口訴訟法苔錦田備貼染投詞蛻衣玩諷微過蓊荟相地家校诠颬颬邪不壓正些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