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使世俗震動、極不尋常。《兒女英雄傳》第十一回:“把一樁驚風駭浪的大案,辦得來雲過天空!”
“驚風駭浪”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īng fēng hài làng,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比喻使世俗震動、極不尋常的事件或局勢,也形容環境或形勢的動蕩與危險。原指自然界的狂風巨浪,後引申為對社會、人生中重大變故或危機的描述。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詳細出處或例句,可參考《兒女英雄傳》原文或權威成語詞典。
驚風駭浪是一個成語,形容形勢或局勢非常險惡,充滿了風險和挑戰。它常用來形容一場非常激烈或危險的鬥争、競争或事态的發展。
驚風駭浪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心部(忄)和其它各部首。它的總筆畫數是21畫,其中“驚”字有12畫,“風”字有9畫,“駭”字有16畫,“浪”字有12畫。
驚風駭浪最早出現在《莊子·人間世》一章中:“君子立于風,達以喪其情;孺子立于風,泣以求其飯。”意思是君子在風暴中耐心等待,卻迷失了自己的真情;而幼子在風暴中哭泣,隻為了尋求一份溫飽。後來,這個成語脫離了原文,成為了一個獨立的詞語。
相對應的繁體寫法為:“驚風駭浪”。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驚”字在古代寫作“驚”,“風”字在古代寫作“風”,“駭”字在古代寫作“駭”,“浪”字在古代寫作“浪”。
1. 在這場經濟危機的驚風駭浪中,隻有謹慎行動的投資者才能保持財富的穩定。
2. 這位勇敢的消防員在火場中臨危不懼,沖破了驚風駭浪,救出了被困的居民。
組詞:風浪、驚浪四起。
近義詞:禍不單行、風險重重。
反義詞:平靜安詳、風平浪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