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包茅的意思、包茅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包茅的解释

古代祭祀时用以滤酒的菁茅。因以裹束菁茅置匣中,故称。《书·禹贡》:“包匭菁茅。”《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 杜预 注:“包,裹束也;茅,菁茅也;束茅而灌之酒,为缩酒。” 唐 杜甫 《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之八:“包茅重入归关内,王祭还供尽海头。”《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丙午,敕 常州 府岁贡包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包茅”是汉语中的一个历史词汇,其核心含义与古代祭祀礼仪密切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一、本义:古代祭祀用的菁茅草 “包茅”指古代祭祀时用来滤酒去渣的包扎成束的菁茅草。此物产于楚国,是周天子祭祀仪式中的重要贡品。《汉语大词典》明确记载:“包茅,古代祭祀时用以滤酒的菁茅。因裹束成捆,故称。” 其使用方式是将成捆的茅草立在祭坛上,将酒缓缓浇灌其上,使酒液渗入土中,象征神灵享用(称为“缩酒”)。

二、引申意义与文化象征

  1. 诸侯义务的象征

    包茅是楚国向周天子进贡的特定物品。《左传·僖公四年》记载齐桓公伐楚时质问:“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表明进贡包茅是楚国对周王室应尽的义务,关乎礼制与政治臣属关系。

  2. 国家礼制的体现

    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管仲以“包茅不入贡于周室”作为楚国罪状,凸显其政治仪式意义远超物质价值,成为维护宗法制度的符号。

  3. 文学中的文化意象

    后世文学作品中,“包茅”常借指贡品或臣服之礼,如宋代梅尧臣诗云:“包茅曾责贡,香草自持纫”,暗喻对中央政权的尊崇。

三、权威文献佐证

“包茅”既是古代祭祀中的具体祭品,亦承载着诸侯纳贡、礼法秩序的文化内涵,其双重意义在历史文献中具有高度一致性。


来源说明

本文释义综合参考以下权威辞书与典籍: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左传·僖公四年》(中华书局点校本)
  3. 《史记·齐太公世家》(中华书局点校本)
  4.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第七版)
  5.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二版)

网络扩展解释

“包茅”是古代祭祀文化中的重要物品,其解释及背景如下:

  1. 基本定义与用途
    包茅指成束捆扎的菁茅草,主要用于祭祀时滤酒去滓的仪式。具体方法是将菁茅草捆束后,浇酒于其上,使酒液渗过滤草,称为“缩酒”。这一过程在《左传》等文献中有明确记载。

  2. 历史背景与贡品属性
    包茅是春秋时期楚国向周王室进贡的特产。据《左传·僖公四年》记载,齐国曾以“包茅不入贡”为名讨伐楚国,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周王室通过贡品制度强化对诸侯国的控制,包茅的象征意义大于实用价值。

  3. 文献出处与注解
    该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包匭菁茅”,后《左传》进一步解释其用途。西晋学者杜预注:“束茅而灌之酒,为缩酒”,明确了其祭祀功能。

  4. 相关典故与延伸含义
    唐代杜甫在诗句“包茅重入归关内”中,借包茅的重新进贡暗喻政治秩序恢复。元代仍有地方向朝廷进献包茅的记载,说明其礼仪传承性。

  5. 其他别称
    亦作“苞茅”,多见于古籍,两者为同一物品的不同书写形式。

注:部分文献提及包茅引申为“贫苦生活”的比喻(如),但此用法较为罕见,主流解释仍以祭祀用品为核心。

别人正在浏览...

悲恐兵伍欂卢才絶成规称心如意冲襟答覆大司成雕惨东皋子豆绿分岔芬葩干细胞諽讦公财供尖钩访光灿酣湑汉制圜方讲肄艰难九合酒生隽谈困匮牢肕历兵粟马陆地莲谩妒马尼拉毛疵门闾之望狉榛茕眇秋霭三头六臂杀矢身分证绳枢瓮牖身灵手毕鼠窃狗盗书押司户嗣主送风机邃宇叹哭韬籥铁线篆媮惰脱户五裂厢房遐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