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尺牍,書信。 唐 馮贽 《雲仙雜記·日用鬥面為糊以供緘封》:“ 順宗 時, 劉禹錫 幹預大權,門吏接書尺日數千。” 宋 劉克莊 《沁園春·寄竹溪》詞:“書尺裡,但平安二字,多少深長。”
(2).文具名。即書鎮。 明 朱之蕃 有《書尺》詩。參見“ 書鎮 ”。
“書尺”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尺牍、書信
指古代的書信或文書。該用法在唐代文獻中已有記載,如《雲仙雜記》提到劉禹錫的門吏每日收到大量“書尺”(即書信)。宋代劉克莊的詞作《沁園春·寄竹溪》中也有“書尺裡,但平安二字,多少深長”的描述。
文具名(書鎮)
指用于壓紙或書籍的文具,即“書鎮”。明代朱之蕃曾以《書尺》為題作詩,可能與此用途相關。
“書尺”既可指代書信(尤其古代用法),也可表示文具書鎮。其詞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更多例證可參考古典文獻及詩詞作品。
《書尺》是指用來書寫、記錄文字的尺子。在古代,人們常常使用尺子來測量物體的長度,而《書尺》則是專門用于書寫時的尺子。
《書尺》的拆分部首是“匚”和“屍”,分别位于左右兩側。它的總體筆畫數是11,其中“匚”的筆畫數為2,而“屍”的筆畫數為9。
《書尺》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古代的中國。在古代,人們在書寫時,為了保持文字的整齊和規範,常常使用尺子作為輔助工具。這種尺子就被稱為《書尺》。
《書尺》的繁體字為「書尺」。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書尺》為例,它的構造相對簡單,字體筆畫較為直線,猶如今天的草書風格。古人以毛筆蘸墨,用力橫披紙面,留下濃墨印記,顯得古樸而有力量。
1. 他準備了一把《書尺》來書寫文稿。
2. 這個古代文物展覽中展示了一支出土的《書尺》。
3. 她用《書尺》測量了一下桌子的長度。
組詞:書寫、尺子、記錄
近義詞:書寫尺、書寫工具
反義詞:橡皮擦、毛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