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盤曲蛇行貌。 唐 韓愈 《元和聖德詩》:“赤鱗黃龍,逶陀結糾。”
“逶陀”是一個古典漢語詞彙,讀音為wēi tuó,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逶陀”意為盤曲蛇行貌,形容事物蜿蜒曲折的形态,尤其像蛇類爬行時的動态軌迹。例如,唐代韓愈在《元和聖德詩》中寫道:“赤鱗黃龍,逶陀結糾”,用此詞描繪龍蛇盤繞交結的生動場景。
文獻用例:
該詞主要用于古代詩文,如韓愈的詩句(見上文),強調彎曲、綿延的動态美。其構詞結合了“逶”(常與“迤”連用,表曲折)和“陀”(山岡或螺旋狀物體),整體強化了“彎曲回旋”的意象。
適用對象:
多用于描寫自然景物(如山脈、河流)或神話生物(如龍蛇)的形态,如“逶陀結糾”即形容鱗甲動物盤繞糾結的狀态。
“逶陀”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主要作為古漢語詞彙出現在文學研究或古籍注釋中。其近義詞包括“逶迤”“委蛇”等,均含曲折綿延之意。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詩句或古籍用例,可參考《元和聖德詩》原文或漢典等權威辭書。
《逶陀》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一種曲折蜿蜒的形狀,形容事物行動或輪廓如迂回、彎曲的樣子。
拆分部首和筆畫:
《逶陀》的拆分部首是邁,拆分出的部首分别是辶和阝。
《逶陀》共有12個筆畫。
來源:
《逶陀》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佛教傳說中的一種奇怪之相。佛經語言中有雲:“諸比丘!我未出家之前,谛思觀察發恍惚時,身心所生之行非一不二,非異非同,非不一不異,非非一不異。”這段文字描繪了佛陀在修道時的行為和境界,通過詞語的連綴和運用,形容佛陀的修行狀态如逶迤不斷的曲線,因而有了“逶陀”一詞。
繁體:
《逶陀》的繁體字是「逶陁」。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逶陀》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通常采用篆書或隸書的形式。篆書中的寫法相對簡化,而隸書中的寫法較為繁複,符號間的連接更加曲折,呈現出逶迤的形狀。
例句:
1. 山谷蜿蜒迂回,形成了一道美麗的逶陀風景線。
2. 這部小說情節曲折,扣人心弦,真可謂是一部逶陀之作。
組詞:
逶迤、陀螺、陀思妥耶夫斯基
近義詞:
蜿蜒、曲折、彎曲
反義詞:
筆直、直線、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