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詞。用于稱君上的頒賜。猶言俯賜;俯降。 北周 庾信 《謝趙王赉絲布啟》:“遠降聖慈,曲垂矜賑。” 唐 張九齡 《賀禦注<金剛經>狀》:“陛下曲垂聖意,敷演微言,幽關妙鍵,豁然洞達。”
“曲垂”是一個古代漢語敬詞,主要用于表達對君主或上位者頒賜、恩澤的恭敬态度。以下為詳細解釋:
釋義
指上位者以屈尊的姿态給予賞賜或恩惠,相當于“俯賜”“俯降”。其核心含義是通過“屈身垂顧”的動作,體現賜予者的謙遜與對被賜者的重視。
用法與語境
文獻例證
近義與關聯詞
近義詞有“俯賜”“垂恩”,而“曲轸”(qǔ zhěn)雖讀音相近,但指垂念、關懷,語義略有差異。
“曲垂”是古代禮儀性用語,強調上位者屈尊施恩,常見于謝恩或頌揚文書中,現代漢語中已罕用。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漢典》及唐代、北周相關史料。
《曲垂》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低垂”的意思,形容物體或者部分下垂或彎曲的狀态。
《曲垂》的部首為“曰”,由兩個筆畫組成。
《曲垂》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它是由兩個字組成的合成詞。其中,“曲”字形容物體或者部分呈彎曲形狀,而“垂”字則表示物體向下或向下方延伸的狀态。
在繁體字中,曲垂的寫法為「曲垂」。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曲垂”的組成部分可采用不同的筆畫順序和結構,但整體形狀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例如,古時候的寫法可能不太規範,筆畫的順序和形狀也可能有所不同。
1. 她的秀發曲垂至腰,非常美麗。
2. 這朵花的花瓣曲垂向下,看上去如同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
曲線、曲折、垂直、垂涎、垂詢、垂頭喪氣
低垂、下垂、彎曲、俯首
挺立、高聳、伸展、揚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