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反常。改變常态。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十:“ 唐 左軍容使 嚴遵美 ……一旦發狂,手足舞蹈,家人鹹訝。傍有一貓一犬,貓謂犬曰:‘軍容改常也,颠發也。’” 元 無名氏 《漁樵記》第三折:“這廝原來是個忘人大恩、記人小恨、改常早死的歹弟子孩兒。”《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回:“我看見他面色改常,突然説出這麼一句話,連一些頭路也摸不着。” 茅盾 《子夜》二:“ 吳荪甫 也好像有點改常,夾七夾八說了一大段,這才落到主要目的。”
“改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改變常态”或“反常”,通常指行為、狀态或習慣突破原有常規。以下是詳細解釋:
“改常”強調對原有狀态的打破,語義依語境可中性或含批評意味。若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現代用例,可參考滬江詞典和《北夢瑣言》等來源。
改常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分别是“改”和“常”。
《康熙字典》将“改”字的部首歸類為“⼦”,總筆畫數為“7”。
而“常”字的部首歸類為“⼉”,總筆畫數為“5”。
“改常”一詞源于《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子産從鄭伐杞,杞人請曰:‘基甚塞閡,願壽京命者三年然後歸之。’子産稱疾,三年卒。諸侯執歸杞。于是乎有臣曰:‘改孰能。’”
“改常”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改常”。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改”字的寫法并未有較大變化。
而“常”字在古代的寫法較為複雜,其形狀與現代有所不同。
他不再沉迷于遊戲之中,改常專注于學業上。
組詞:改革、改進、調改。
近義詞:變革、變更、調整。
反義詞:保持、維持、不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