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杵的意思、場杵的詳細解釋
場杵的解釋
場上脫粒用的棍棒之屬。 清 曹寅 《泛舟虎丘觀獲得菊字》詩:“回舟看稻穗,歲事喜初熟。登登場杵鳴,靄靄茅簷簇。”
詞語分解
- 場的解釋 場 (場) á 平坦的空地,多指農家翻曬糧食及脫粒的地方:場院。 量詞,指一事起迄的經過:下了一場雨。 集,市集:趕場。 場 (場) ǎ 處所,許多人聚集或活動的地方:場子。場地。場所。 量詞,用于
- 杵的解釋 杵 ǔ 舂米或捶衣的木棒:杵臼。砧杵。杵臼交(舊稱互相不嫌貧賤的朋友)。 用長形的東西戮:杵了他一拳。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場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指農事活動中用于場上脫粒的棍棒類工具。該詞由“場”(指曬谷場)和“杵”(木棒)組合而成,專指傳統農業中稻谷、麥子等作物脫粒時使用的器械。
二、詞源與使用場景
-
詞源
“杵”本義為舂米或捶衣的木棒,如《易·系辭》中提及“斷木為杵”。結合“場”(農作場地)後,特指農具中的脫粒工具。
-
文獻出處
清代曹寅《泛舟虎丘觀獲得菊字》詩句:“登登場杵鳴,靄靄茅簷簇”,生動描繪了農忙時節使用場杵脫粒的場景。
三、現代延伸
如今“場杵”多作為古語詞,常見于古典文獻或方言中。在機械化農業普及後,此類傳統農具已逐漸被取代,但仍具曆史文化研究價值。
場杵是傳統農耕文化的縮影,既體現古代勞動智慧,也反映了農業工具的發展曆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農史類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場杵》是一個漢字詞,它的意思是"場地"或"場所"。它由兩個部首構成,分别是"土"和"木"。根據筆畫的分析,它一共有5畫。
《場杵》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由小雷部首演變而來。它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場杵"的寫法有所不同。一些古代的寫作方式将"場"寫作"場",其中"木"的部首會更像是完整的樹形,而不是現代漢字中的木角。
以下是一些關于《場杵》的例句:
1. 這個公園是一個適合舉辦大型活動的場杵。
2. 我們在村莊裡找到了一個安靜的場杵,用于我們的訓練。
《場杵》可以組成一些其他詞彙,例如:
1. 場館:指的是一座建築物或區域,用于舉辦活動、比賽等。
2. 場面:指的是某個特定的場所或場地上的情景或景象。
3. 場地:指的是供特定活動使用的固定區域或空間。
與《場杵》有關的近義詞包括:
1. 場地:表示相同的意思,指的是特定的區域或空間。
2. 場所:與《場杵》的意思相同,指的是特定的地點或場地。
與《場杵》的意思相反的反義詞目前我暫時沒有找到。謝謝!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