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oral character]∶道德品性
子思言“尊德性”,而歸于“道問學”。——清· 劉開《問說》
(2) [disgusting]∶同“德行”( déxíng)
(1).指人的自然至誠之性。《禮記·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 鄭玄 注:“德性,謂性至誠者也。” 孔穎達 疏:“‘君子尊德性’者,謂君子賢人尊敬此聖人道德之性,自然至誠也。”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 孔子 所定‘三百篇’……皆所以宣暢和平,涵泳德性,移風易俗。” 清 梅曾亮 《<太乙舟山房文集>序》:“蓋其德性粹正得之天,而襮其真於外者,於文其大端也。”
(2).品性;品質。 清 李漁 《風筝誤·和鹞》:“就當才貌都有了,那舉止未必端莊,德性未必貞靜。”《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一回:“初讀書的時候,便教他讀了《女誡》、《女孝經》之類,同他講解明白了,自然他就明理;明了理,自然德性就有了基礎。” 沉從文 《紳士的太太》:“凡是一切紳士的壞德性,他們都不曾缺少。” 王魯彥 《廈門印象》:“除了很好的體格以外,他們還有很好的德性。”
(3).方言。指不入眼的模樣、品行。含有輕蔑意。 曹禺 《日出》第三幕:“ 胡四 ……你瞧見這個麼?大爺有的是洋錢。可就憑你這德性(向 黑三 ),一個子也不值!”參見“ 德行 ”。
"德性"漢語詞典釋義
一、基本釋義
"德性"在漢語中主要指個體具備的道德品質與修養,包含善良、正直、節制等倫理特質。《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道德品性”,強調人通過後天修養形成的内在品格,例如“德性高尚”“德性敗壞”等用法。
二、引證解釋
《漢語大詞典》引用古代文獻佐證該詞的曆史演變。如《禮記·中庸》提到“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此處“德性”指向儒家倫理中的天賦道德屬性,與學問相輔相成。宋代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進一步闡釋:“德性者,吾所受于天之正理”,強調其先天與後天的統一性。
三、方言與貶義用法
部分方言(如吳語、華北地區)中,“德性”含貶義,用于譏諷他人言行粗俗或品行不端。例如:“瞧他那副德性!”此用法常見于口語,需結合語境判斷情感色彩。《北京話詞典》收錄此類區域性語義。
四、哲學内涵
儒家經典中,“德性”與“德行”有所區分。前者側重内在修養,後者指向外在實踐。如《孟子·盡心上》提出“仁義禮智根于心”,将德性視為道德行為的根源。現代倫理學研究中,該詞亦關聯西方“virtue”概念,體現跨文化倫理比較價值。
引用來源
1.《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2.《漢語大詞典》
3.《四書章句集注》
4.《北京話詞典》
5.《孟子·盡心上》
“德性”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中文起源
“德性”最早見于《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最初指人的自然禀性,後被引申為道德品質的核心概念。儒家認為,德性是人性中蘊含的仁義禮智等道德根基,需通過修養才能顯化。
西方哲學視角
希臘語中“德性”(arete)原指事物的特性、功能或專長,後演變為人的卓越品質,如亞裡士多德提出的“理智德性”(如智慧)與“道德德性”(如勇敢)的二分法。
道德品性
廣義上指人的道德修養和内在品質,如誠信、仁愛等,強調通過自我教育與行為規範體現。
分類
褒義用法
多用于哲學或倫理學讨論,如“德性教育”“涵泳德性”。
方言與貶義
口語中可含輕蔑意,如指責他人舉止不端時稱“瞧你這德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義演變或哲學分析,可查閱、2、4、9的原始來源。
阿土生白夾白辣辣本封禀控餐痂丞參蠢才春澌從放攢眉道岸丢車保帥督府非分之念鋒戈感泣貫絡錧鎋海流圖環旋回傭貨樣建除體江驿潔祀禁诃九般決策學口皮枯克梁柱連理襦密迩内官子牛心匹諸千秋令節敲棋卿宰容畜軟紅潤濕散夫上世示範動作事倫石衣霜鱗水資源醰醲退燒尪弊萬劫萬死猶輕龌龊物隱邪木廨舍心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