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德性的意思、德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德性的解釋

(1) [moral character]∶道德品性

子思言“尊德性”,而歸于“道問學”。——清· 劉開《問說》

(2) [disgusting]∶同“德行”( déxíng)

詳細解釋

(1).指人的自然至誠之性。《禮記·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 鄭玄 注:“德性,謂性至誠者也。” 孔穎達 疏:“‘君子尊德性’者,謂君子賢人尊敬此聖人道德之性,自然至誠也。”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 孔子 所定‘三百篇’……皆所以宣暢和平,涵泳德性,移風易俗。” 清 梅曾亮 《<太乙舟山房文集>序》:“蓋其德性粹正得之天,而襮其真於外者,於文其大端也。”

(2).品性;品質。 清 李漁 《風筝誤·和鹞》:“就當才貌都有了,那舉止未必端莊,德性未必貞靜。”《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一回:“初讀書的時候,便教他讀了《女誡》《女孝經》之類,同他講解明白了,自然他就明理;明了理,自然德性就有了基礎。” 沉從文 《紳士的太太》:“凡是一切紳士的壞德性,他們都不曾缺少。” 王魯彥 《廈門印象》:“除了很好的體格以外,他們還有很好的德性。”

(3).方言。指不入眼的模樣、品行。含有輕蔑意。 曹禺 《日出》第三幕:“ 胡四 ……你瞧見這個麼?大爺有的是洋錢。可就憑你這德性(向 黑三 ),一個子也不值!”參見“ 德行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德性”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詞源與基本概念

  1. 中文起源
    “德性”最早見于《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最初指人的自然禀性,後被引申為道德品質的核心概念。儒家認為,德性是人性中蘊含的仁義禮智等道德根基,需通過修養才能顯化。

  2. 西方哲學視角
    希臘語中“德性”(arete)原指事物的特性、功能或專長,後演變為人的卓越品質,如亞裡士多德提出的“理智德性”(如智慧)與“道德德性”(如勇敢)的二分法。

二、内涵與分類

  1. 道德品性
    廣義上指人的道德修養和内在品質,如誠信、仁愛等,強調通過自我教育與行為規範體現。

  2. 分類

    • 理智德性:與思維相關的優秀能力,如理性判斷、知識追求。
    • 道德德性:涉及行為選擇的倫理特質,如公正、節制。

三、語境差異

  1. 褒義用法
    多用于哲學或倫理學讨論,如“德性教育”“涵泳德性”。

  2. 方言與貶義
    口語中可含輕蔑意,如指責他人舉止不端時稱“瞧你這德性”。

四、中西方對比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義演變或哲學分析,可查閱、2、4、9的原始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德性(dé xìng)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詞彙,它可以描述一個人的品德和道德特質。讓我們來一起了解一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它的來源,以及其他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德(彳 + 心)共5畫,性(忄 + 生)共8畫。 來源: 德字最早來源于古代的甲骨文,它由“彳”(表示行走)和“心”(表示心靈)組成。德字最初的含義是行為舉止的規範,後來逐漸演變為道德和品德的意義。 繁體: 在繁體中,德字的寫法與簡體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德字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整體結構與現代漢字相似。 例句: 1. 他的行為舉止始終是高尚的德性所驅使。 2. 好的教育能夠培養孩子的德性和品格。 組詞: 德行(dé xíng):指個人的品行和道德表現。 德育(dé yù):指通過教育培養學生的品德和道德修養。 近義詞: 品德、道德、人品 反義詞: 惡性、惡心 希望這樣的回答對您有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