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劃分歸屬。《新五代史·雜傳·賀德倫》:“為我報皇帝,三軍不負朝庭,朝庭負三軍,割隸無名,所以亂耳。”《新五代史·職方考三》:“ 監利 ,故屬 復州 , 梁 割隸 江陵 。”
“割隸”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指代行政或地域的劃分歸屬關系,具體解釋如下:
割隸(拼音:gē lì)意為“劃分歸屬”,常見于曆史文獻中描述行政區劃的調整,例如将某地從一個管轄區域劃歸到另一個管轄區域。
《新五代史·雜傳·賀德倫》
“割隸無名,所以亂耳。”
此處指軍隊因歸屬劃分不明确而引發混亂。
《新五代史·職方考三》
“監利,故屬復州,梁割隸江陵。”
指監利地區原屬復州,後被後梁政權劃歸江陵管轄。
該詞現已不常用,主要用于研究曆史、文獻或古漢語的語境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新五代史》相關章節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割隸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詞彙,有着多種解釋和應用。它既可以指代一種行政區劃的調整,也可以表示解除勞動契約等意思。
割隸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刀,割隸的總筆畫數為10畫。
割隸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中國,隸屬于一個封建制度,是封建地主或官府對下級農民的剝削和壓迫的一種方式。割隸就是指解除這種隸屬關系。
割隸的繁體字為割隸。
古時候漢字寫作“割隸”,其字形更加古樸,書寫起來更加工整。
1. 在中國古代,割隸被視為一種解放和獲得自由的象征。
2. 這個地區的割隸是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
3. 他們成功地割隸了古老的枷鎖,邁向了新的生活。
割地、割愛、隸屬、隸書。
解脫、解契、脫離、擺脫。
歸隸、附隸、隸屬。
希望以上内容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