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谄渎。 晉 葛洪 《抱樸子·交際》:“徒當遠非類之黨,慎諂黷之源,何必裸袒以詭彼己,斷粒以刺玉食哉!”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一》:“伯姒 華陰 楊氏 , 太真 妃之姊也,貴倖前朝,勢傾天子。公主交無諂黷,思未綢繆。” 明 李贽 《祭無祀文》:“此豈諂黷於無祀之鬼,空費牲币以享無用,而 太祖高皇帝 肯為之哉!”
“谄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構詞分析
行為特征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籍例證或語義演變,可參考《抱樸子》《唐語林》等文獻。
《谄黩》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為谄媚、奉承。指為了得到他人的歡心或贊許,故意說話或表現出卑躬屈膝之态,以取得一己私利。
《谄黩》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言字旁,右邊的部首是黽字旁。它的拼音是"chǎn hù"。
根據《現代漢語字典》統計,《谄黩》一詞共有19個筆畫。
《谄黩》一詞最早出現在《增廣賢文》一書中,是由明代文學家袁宏道所編撰的。它的繁體字為「諂譁」。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不斷的演變。根據古籍記載,《谄黩》在古時候稱為「蟬匱」,這是其古漢字形式。
1. 他為了博得上司的青睐,常常對他谄黩奉承。
2. 她谄黩地贊美老闆的領導才能,希望能得到一些好處。
1. 谄谀:谄媚奉承(這個詞和谄黩意思相近)。
2. 谀詞:谄媚的言辭。
3. 黩蹶:陷害誤人者。
4. 黩武:用武力征服,形容暴力統治。
1. 谄谀:谄黩、谄媚。
2. 拍馬屁:過分奉承。
3. 奉承:恭維,迎合他人的意見。
1. 委婉:表達時用措辭含蓄,不直接表達。
2. 坦誠:直言不諱,沒有掩飾。
3. 直率:直接率真,不拐彎抹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