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神時的禱告。《儀禮·聘禮》“出祖釋軷祭酒脯” 漢 鄭玄 注:“使者為軷祭酒脯,祈告也。” 宋 徐铉 《稽神錄·吳景》:“僧為之祈告,婦人曰:‘我從 吳景 索命,不知其他。’” 侯方域 《代三省督府張公祈雨文》附 清 恭士 評:“愷切而嚴正,方是祈告之文。”
“祈告”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qí gào,注音為ㄑㄧˊ ㄍㄠˋ,其核心含義是祭神時的禱告。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祈告”由“祈”(懇請)和“告”(告知)組成,指在祭祀或宗教儀式中向神明表達願望或祈求庇佑的行為。例如《儀禮·聘禮》中記載的“使者為軷祭酒脯,祈告也”,即通過祭品和禱告溝通神明。
使用場景
與“禱告”的差異
“祈告”更強調祭祀場合的正式性和目的性(如求雨、驅災),而“禱告”適用範圍更廣,包括日常宗教活動中的贊美、忏悔等。
例句參考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引用或現代用法,可查閱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祈告,是一個漢語詞彙,常用于表示向神明或其他超自然力量表達請求或祈求。它可以用作動詞、名詞或動賓短語,旨在尋求保佑、庇護、幫助或回應。在宗教儀式、祭祀、禮拜、冥思、瞑想等場合中,祈告是一種常見的表達方式。
拆分部首和筆畫:祈告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礻(祭祀部首)和言(言字底部);它的總筆畫數為9。
來源:祈告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一書中,後來在《說文解字》中有了更加詳細的解釋。源于古代的祭祀和宗教儀式,祈告在人類社會中已有着悠久的曆史。
繁體字:祈告的繁體字為禱告。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祈告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春秋戰國時期的金文形狀更加象形化,而漢代的隸書則更加規範。
例句:他虔誠地祈告神明保佑他的家人。
組詞:祈求、祈禱、祈願、祈福。
近義詞:禱告、祝禱、祝福。
反義詞:詛咒、咒罵、诋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