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孝筍 ”。《三國志·吳志·孫晧傳》“司空 孟仁 ( 孟宗 )卒” 裴松之 注引《楚國先賢傳》:“ 宗 母嗜筍,冬節将至。時筍尚未生, 宗 入竹林哀嘆,而筍為之出,得以供母,皆以為至孝之所緻感。”後因以“孝筍”為稱頌孝子之典。 北周 庾信 《周上柱國齊王憲神道碑》:“君親惟一,臣子惟寧。忠泉出井,孝筍生庭。” 清 鈕琇 《觚賸續編·志貞姑妙霓詩》:“組訓功為慈雲積,滫瀡心唯孝筍知。”
見“ 孝筍 ”。
“孝筍”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語,主要用于稱頌孝子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孝筍(拼音:xiào sǔn)指因孝心感動天地而自然生長的竹筍,後引申為贊美孝道的典故。
據《三國志·吳志·孫晧傳》注引《楚國先賢傳》記載:
三國時期,吳國孝子孟宗的母親冬天想吃竹筍,但當時并非竹筍生長季節。孟宗到竹林哀歎,竹筍竟破土而出,供其母食用。此事被視為至孝感天動地的象征。
部分資料将“孝筍”解釋為成語,比喻子女孝順如竹筍快速成長,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現代引申義。
該詞核心源于孟宗“哭竹生筍”的故事,是傳統文化中“孝感天地”的典型事例。需注意不同來源對詞義解釋的細微差異。
《孝筍》是一個常用于形容人的詞語,意思是像筍子一樣孝順、恭敬。它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孝”和“筍”,下面我們來詳細解析。
“孝”字的部首是“子”,它是表示兒子的意思。它的筆畫有五畫。
“筍”字的部首是“竹”,它是表示竹子的意思。它的筆畫有八畫。
《孝筍》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的《李賀集》,原句為:“東風幾日送喪還,就是兒孝鬼喪顔。”這裡用“孝筍”來形容兒子像竹筍一樣孝順父母。後來,《孝筍》成為了一個常用的成語。
《孝筍》的繁體寫法為「孝筍」。在繁體字中,「筍」是指竹筍。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古書中記載的《孝筍》寫法為「囟孝竹豚」。囟是指嬰兒頭頂的軟骨,這個字在現代已經沒有使用了。
他對父母非常孝順,真是個好孩子,堪稱《孝筍》。
《孝筍》可以組成其他詞語來形容相關的意思,比如《孝心筍》、《孝順筍》。
與《孝筍》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孝順、恭敬、孝敬。
與《孝筍》意思相反的詞語有:不孝、不恭、不敬。
通過以上解析,我們了解到了《孝筍》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以及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這些信息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使用這個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