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目注視,表示敬意。《漢書·叙傳上》:“上以 伯 新起,數目禮之。” 顔師古 注:“目視而敬之。”《後漢書·江革傳》:“﹝ 革 ﹞每朝會,帝常使虎賁扶侍,及進拜,恒目禮焉。” 郭沫若 《喀爾美蘿姑娘》:“她在人群中突然發見了我,她的眼睛分外生了光彩,笑着向我目禮起來。”
“目禮”是一個漢語詞彙,指通過目光注視表達敬意或緻意的方式,常見于古代文獻和現代文學作品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目禮”指用眼神注視對方以示尊敬或問候,屬于非言語的禮儀形式。其核心在于通過目光傳遞情感,無需言語或肢體動作。
郭沫若在《喀爾美蘿姑娘》中描述“笑着向我目禮起來”,說明該詞在近現代文學中仍用于刻畫人物間含蓄的情感交流。
日語中“目禮(もくれい)”同樣表示“以目緻意”,可見這一禮儀形式在東亞文化中的共通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現代用例,可參考《漢書》《後漢書》相關篇章及郭沫若文學作品。
《目禮》(mù lǐ)是一個漢字詞語,涵義豐富,具有多種含義。
《目禮》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一是“目”部,意為眼睛;二是“禮”部,意為尊敬。它由12畫組成,其中,“目”部為四畫,“禮”部為八畫。
《目禮》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發展的過程中。最初,它是用來形容人們向眼睛視線所指的地方行禮,表達對某人或某事的敬意和尊重。
在繁體字中,目禮的寫法為「目禮」。繁體字通常沿用了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并在一些地區和場合仍然使用。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目禮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無論寫法如何變化,其含義和核心概念仍然保持不變,即對他人的尊敬和敬意。
1. 他向他的老師行了一個深深的目禮。 2. 我們應該用目禮表達對先輩的敬意。
目标、目前、禮貌、禮儀、儀式等都與目禮有着一定的關聯,它們都包含了尊敬和敬意的概念。
近義詞包括行禮、鞠躬、拜谒等,它們都可以用來表達對他人的尊敬和敬意。
相對于目禮的反義詞是無禮,它表示對他人不敬或不尊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