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獸名。亦省稱“ 駮 ”。《爾雅·釋畜》:“駮,如馬,倨牙,食虎豹。” 晉 左思 《吳都賦》:“驀六駮,追飛生。”《北齊書·循吏傳·張華原》:“先是州境數有猛獸為暴,自 華原 臨州,忽有六駮食之,鹹以化感所緻。”
(2).樹木名。即梓榆。《詩·秦風·晨風》:“山有苞櫟,隰有六駮。” 孔穎達 疏引 陸玑 疏:“駮馬,梓榆也。其樹皮青白駮犖,遙視似駮馬,故謂之駮馬。” 晉 崔豹 《古今注·草木》:“六駮,山中有木,葉似豫章,皮多癬駁。”按,《晨風》之“六駮” 毛 傳以為獸名,但其下章雲:“山有苞棣,隰有樹檖。”皆以木名相配,當以 陸 疏為長。
“六駁”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指傳說中的一種猛獸,形似馬而能食虎豹。根據《爾雅·釋畜》記載:“駮,如馬,倨牙,食虎豹。”古代文獻如《吳都賦》《北齊書》中均有提及,常以“六駮”或省稱“駮”出現,象征勇猛或祥瑞。
特指梓榆(一種落葉喬木),因樹皮青白斑駁而得名。此意源自《詩經·秦風·晨風》“隰有六駁”,陸玑注疏稱其樹皮顔色駁雜,故稱“六駁”。
《六駁》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批駁或反駁對方的觀點、言論或理論。
《六駁》的拆分部首是馬(mǎ)和馬(mǎ),它的總筆畫數是21筆。
《六駁》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的《江湖小說談》一書中,書中描述了江湖人士使用《六駁》這個技巧來批判、駁斥對手的觀點。
《六駁》的繁體字寫作「六駁」。
在古時候,「六駁」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但一般會保留詞義的基本結構和意義。
他使用六駁的方法,成功地反駁了對方的觀點。
六駁并非一個常用的詞語,因此在漢字組詞中并沒有明确的常見搭配。
近義詞可以包括批駁、反駁、駁斥等詞語。
反義詞可以是贊同、支持等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