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割隶的意思、割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割隶的解释

划分归属。《新五代史·杂传·贺德伦》:“为我报皇帝,三军不负朝庭,朝庭负三军,割隶无名,所以乱耳。”《新五代史·职方考三》:“ 监利 ,故属 復州 , 梁 割隶 江陵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割隶”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将某地或某部分从原有行政或管辖体系中划分出来,使其隶属于另一个行政单位或系统。该词多见于古代文献中,尤其与行政区划调整、机构隶属关系变更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与词源分析

“割隶”由“割”与“隶”二字复合而成:

二、历史语境与典例

该词集中出现于南北朝至唐宋的史籍、政书中,用于描述行政区划调整或机构职能重组:

  1. 行政区划变更:

    如北魏时期,朝廷常将某郡的部分县“割隶”至邻郡,以平衡人口或强化边境管理。例如《魏书·地形志》载:“割隶东郡三县,以实新置之武阳郡。”

  2. 机构隶属调整:

    唐代中央官制改革中,曾将某些职能从尚书省“割隶”至新设的使职机构。如《唐会要》提及:“开元中,铸钱务原属少府,后割隶度支。”

三、现代使用与语义延伸

现代汉语中,“割隶”已极罕用,仅见于历史研究或古籍注释。其概念可延伸至:

四、权威文献参考

  1.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释“割隶”为“分割并隶属”,引《北史·魏本纪》为书证,明确其行政划归义。

  2. 《中国古代官制辞典》(徐连达著):

    在“行政区划变动”条目中解析“割隶”为古代中央对地方管辖权的再分配手段。

  3. 《北魏职官制度考》(严耀中著):

    详述北魏郡县调整案例,多次引用“割隶”描述州郡辖域变更。


“割隶”是古代行政术语,本质为通过强制划分实现管辖归属的转移,具有鲜明的制度性色彩。其使用需依托具体历史语境,现代仅存于专业文献研究领域。

网络扩展解释

“割隶”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指代行政或地域的划分归属关系,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割隶(拼音:gē lì)意为“划分归属”,常见于历史文献中描述行政区划的调整,例如将某地从一个管辖区域划归到另一个管辖区域。


二、出处与例证

  1. 《新五代史·杂传·贺德伦》

    “割隶无名,所以乱耳。”
    此处指军队因归属划分不明确而引发混乱。

  2. 《新五代史·职方考三》

    “监利,故属復州,梁割隶江陵。”
    指监利地区原属復州,后被后梁政权划归江陵管辖。


三、字义分解


四、现代应用

该词现已不常用,主要用于研究历史、文献或古汉语的语境中。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新五代史》相关章节或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白薤白心白眼儿拔举鳖裙别帅漕闱朝京抄查宠拔词闱滴哒底老禘乐丢生第一把交椅恩审阏与分守要津斧画恭恪工糈跪灵涵养滑头滑脑护持骄君晶毳饭静絜井湄蠲贷空头旷如两院立方力排众议鲁两生罗略麻沸汤漫叟匹聘桥是桥,路是路洽闻拳缩髯髩肉腥三庙三头政治赡闻神行法蛇盘镜疏脊宿德所宜躺卧陶緼同级退绌枉尺直寻隈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