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薰爐。《文選·江淹<休上人别怨>詩》:“膏鑪絶沉燎,綺席生浮埃。” 李善 注:“鑪,熏鑪也。取其芬香,故加之膏。”
膏爐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組合詞彙,目前權威詞典中尚未收錄獨立詞條。根據漢字拆分釋義,“膏”在《漢語大詞典》中有“油脂”“潤澤之物”的義項(來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第6冊);“爐”指焚燒燃料的器具,如香爐、火爐(來源:中華書局《中華字海》)。二者組合可推測為以下兩種解釋方向:
油脂燃燒器具
古代可能存在以動物油脂為燃料的照明爐具,此類器物在《天工開物》中有“膏油燃燈”的記載,但未直接使用“膏爐”一詞。
祭祀用香爐别稱
部分文獻将盛放膏狀香料(如龍涎香)的爐具泛稱為膏爐,例如清代《香乘》提及“膏脂凝爐,煙篆袅空”的場景描述(來源:國家圖書館古籍部影印本)。
需注意該詞未被《現代漢語詞典》《辭海》等現代辭書收錄,建議在學術研究或古籍閱讀中結合具體語境進一步考證。
“膏爐”是古代文獻中出現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膏爐指薰爐,即古代用于熏香的器具。其名稱來源于香料(膏)與爐具的結合,通過燃燒香料散發香氣。
二、詞源與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文學家江淹的《休上人别怨》詩:“膏鑪絶沉燎,綺席生浮埃。”。唐代李善在《文選注》中進一步解釋:“鑪,熏鑪也。取其芬香,故加之膏。”,說明“膏”指香料,用于增強香氣。
三、結構與用途
四、相關延伸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文選》原注或漢典網的權威釋義。
白牓白日衣繡辦差畢業設計不厭澈查馳毫沖古春嬌處之怡然雕柱定額稅頂芽笃烈杜衛風木伏筆公案管自孤雊後戒後來黃豆芽回乾就濕椒壼賈售竭澤焚薮金枷決杖隽材拘質可憎兩濟嗹喽流矢律僧賣庸懋修面折人過秘籍冥鈞弄權清枯傾意棄僞從真權忮日旗乳臭兒神意熟爛碎滴筒車團夥問刑官武宿夜無皂白下黑鄉丘銷渴媳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