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守戒律的僧人。 唐 白居易 《醉後戲題》詩:“自知清冷似冬淩,每被人呼作律僧。” 唐 賈島 《贈友人》詩:“不同狂客醉,自伴律僧齋。”
“律僧”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詞,指嚴格遵守佛教戒律的僧人。以下是詳細解釋:
“律僧”指持守佛教戒律的僧人。其中:
唐代文獻中多次出現該詞,例如:
律僧通常以嚴持戒律著稱,日常注重修行細節,如:
與“律僧”相對的可能是未嚴格持戒的僧人,但需注意佛教内部對不同修行方式的尊重。可參考提供的更多詞語解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戒律體系,建議查閱《四分律》等原典。
律僧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字組成。拆分部首是律(很)和僧(人)兩個部分。律的拆分部首是彳(行走)和直(垂直),僧的拆分部首是亻(人)。律的筆畫數是9畫,僧的筆畫數是13畫。
律僧一詞源于《法華經》第二卷,指的是奉行規律的僧人。在繁體中,律僧的寫法為律僧。
在古代,「律僧」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律的古代寫法有彔、彡、⺙等,僧的古代寫法有僣、廳、憍等。不同的時期和地區,漢字的寫法會有微妙的變化。
1. 這個寺廟裡的律僧們每天早晨都會進行晨鐘暮鼓法會。 2. 這位律僧癡心修行,不為世俗所動。 3. 在佛教的經典中,律僧是維護戒律和義務的重要角色。
組詞:律法、僧人、僧侶、僧伽。 近義詞:戒律、清規、戒僧。 反義詞:俗人、違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