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既濟”、“未濟”兩卦的合稱。 清 黃宗羲 《朱康流先生墓志銘》:“《詩》與《春秋》遞為爻象,‘屯’‘蒙’而下、‘兩濟’而上,二千一百二十五年之治亂燎若觀火。”
“兩濟”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并未作為獨立詞條收錄,但可通過構詞法和古籍文獻追溯其含義。據《左傳·成公七年》記載,“兩濟”指兩次渡河的行動,特指春秋時期楚國與晉國交戰中“楚師分涉”的戰術策略,即分兵兩次渡過濟水以分散敵軍兵力。清代學者王念孫在《讀書雜志》中亦提及,“兩濟”可引申為雙重保障或雙向應對,強調行動上的周全性。
從詞素解析,“兩”表數量,“濟”本義為渡河,後衍生出“成事”“助益”等義。《說文解字》釋“濟”為“水名,出常山”,後因“同舟共濟”等典故産生互助之義。因此“兩濟”在特定語境中可理解為:通過兩次關鍵行動達成目标,或依靠雙重條件實現穩定狀态。
參考來源:
“兩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基本含義
“兩濟”指《周易》中的“既濟”卦和“未濟”卦的合稱。這兩卦分别象征事物發展的不同階段:
文獻引用
清代學者黃宗羲在《朱康流先生墓志銘》中曾用“兩濟”概括曆史治亂循環,如:“‘屯’‘蒙’而下、‘兩濟’而上,二千一百年之治亂燎若觀火”。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提到“兩濟”可解作“兩地互相救濟”,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與“同舟共濟”等成語混淆。建議以《周易》相關解釋為準。
在學術及傳統語境中,“兩濟”特指《周易》的既濟、未濟兩卦,反映事物完成與發展的辯證關系。其他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本第邊引毖勞豳奏币餘波波渌渌唱誦谄上驕下懲刈蹉跌大棺遞遷翻翻發硎風瓢佛化膚腠夫桡幹勁十足诰命故城瑰能紅豆蔻腳注階侍祭亭棘針油君家坎廪匡立兩言靈飇沒可得纆牽牽動清崇晴窗青玉日禺柔滑濡洩騷文森衛神飛省地生計生駒施蟄存樹羽疏愚祀孔讨順風聽覺同源字溫克無邊無垠霧吐香莼蕭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