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竭澤焚薮”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出自《呂氏春秋·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薮而田,豈不獲可?而明年無獸。”通過捕魚和狩獵的比喻,警示不可過度索取資源。
成語中的“薮”需讀作“sǒu”(第三聲),易誤讀為“shù”或“cǎo”。書寫時注意“薮”為草字頭,下部為“數”的省略形态。
如需具體例句或進一步解析,可參考《呂氏春秋》原文及現代漢語詞典中的相關詞條。
竭澤焚薮是一個成語,意指盡可能地動用一切資源來達到某個目的,象征着不擇手段、不顧後果的行為。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拆分部首:立(才字底部的一點) 水(三點水) 茈(草字頭的一個點)
筆畫:21畫
這個成語的源自《易經·大傳》中的一句話:“竭其力于澤焚其薮。”它的意思是指人們憑借全力完成某個任務時,不考慮任何困難,并迎刃而解。在使用過程中,這個成語的意義被引申為任何不擇手段的行為。
這個成語的繁體字寫法為「竭澤焚藪」。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區别。對于「竭澤焚薮」而言,它在古代常被寫成「竭澤焚藪」或「竭澤焚叢」。
以下是一個使用「竭澤焚薮」的例句:
他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竭澤焚薮,不擇手段。
與「竭澤焚薮」意思相近的成語有「不擇手段」、「力圖達到目的」等;而與其相反的意思的成語則有「循規蹈矩」、「守法度日」等。
總結起來,“竭澤焚薮”這個詞意味着不擇手段、不顧後果地使用一切手段來達到目的。它的部首和筆畫為立(才字底部的一點)水(三點水)茈(草字頭的一個點),拆分後為21畫。成語源自《易經·大傳》,在古代常被寫成「竭澤焚藪」或「竭澤焚叢」。使用例句可以是“他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竭澤焚薮,不擇手段”。與其相近意思的成語有「不擇手段」、「力圖達到目的」,而與其相反的有「循規蹈矩」、「守法度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