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決杖的意思、決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決杖的解釋

處以杖刑。用大荊條或棍棒抽擊人的背、臀或腿部。《隋書·高祖紀上》:“其諸司論屬官,若有愆犯,聽於律外斟酌決杖。” 唐 張鷟 《朝野佥載》卷二:“府法曹斷掠糧賊,惟各決杖一百。”《宋史·刑法志一》:“因詔:‘ 嶺 南民犯竊盜,贓滿五貫至十貫者,決杖、黥面、配役。’” 清 餘懷 《闆橋雜記·轶事》:“然亦如 嚴幼芳 、 劉婆惜 備受箠楚決杖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決杖”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指處以杖刑,即用大荊條或棍棒抽擊人的背、臀或腿部。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根據權威來源漢典(),“決杖”指通過棍棒擊打身體(如背部、臀部等)執行刑罰的行為,屬于古代法律中的一種體罰形式。其核心含義是“杖刑的判決與執行”。

  2. 曆史背景與文獻例證
    盡管、4的權威性較低,但它們引用了多部史書記載:

    • 《隋書》提到“律外斟酌決杖”,說明此刑罰可靈活適用于不同案件()。
    • 《宋史》記載“贓滿五貫至十貫者,決杖、黥面、配役”,表明決杖常與其他刑罰(如刺字、勞役)并用()。
    • 唐代《朝野佥載》中描述“掠糧賊各決杖一百”,反映了決杖在具體案件中的量刑标準()。
  3. 執行方式與部位
    所有網頁均強調,決杖的工具為大荊條或木棍,擊打部位集中于背、臀、腿等非緻命區域,目的是通過疼痛懲戒犯人,而非緻死()。

  4. 現代使用
    該詞現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讨論中,日常口語已較少出現(綜合-4)。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演變過程,可查閱《隋書》《宋史》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決杖的意思

決杖是一個漢語詞語,常用作動詞,意思是決斷、解決、判決、辦理等。

拆分部首和筆畫

決杖的拆分部首為冫(決)和木(杖),共9畫。

來源和繁體

決杖是由漢字決和杖組成,決的本義是斷絕、解決,杖的本義是棍子、棒。

在繁體字中,決杖的寫法為決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中的決字有多種寫法,比如《康熙字典》中記載的有決、抉、訣等寫法。杖字的古代寫法有杖、⺉(早期字形,不再使用)、⺈+木(古今通用字形)等。

故決杖在古時候的寫法可以是決決、決抉、決訣、決杖、抉杖等。

例句

1. 為了公正,法官必須決杖庭審案件。

2. 領導決杖會議,确定了新的工作計劃。

3. 老闆決杖員工争端,給予了合理的處理意見。

組詞

決心、決斷、決策、決定、決戰、決賽

近義詞

解決、判決、決定、辦理、确定

反義詞

拖延、猶豫、遲疑、擱置、未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