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格正的意思、格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格正的解釋

(1).謂匡正時弊。《世說新語·德行》“ 王恭 從 會稽 還” 南朝 梁 劉孝标 注引《王恭别傳》:“ 恭 清廉貴峻,志存格正。”

(2).糾正。 明 李東陽 《孟子直解》:“惟有大臣者道全德備,精神意氣自有感格,譽望豐采自能聳動,這等人方能格正君心之非。但君心萌動時,有一不正便格之以歸於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格正”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含義及用法:

一、基本含義

  1. 匡正時弊
    指糾正社會或時代的弊端,強調對整體風氣的調整。例如南朝劉孝标在《王恭别傳》中提到:“恭清廉貴峻,志存格正”,意為王恭以高潔的品行緻力于糾正時弊。

  2. 糾正
    泛指對錯誤或偏差的修正。明代李東陽在《孟子直解》中寫道:“格正君心之非”,即通過道德感化使君主的錯誤思想回歸正途。


二、引申義

  1. 品行端正
    用于形容人品德高尚、行為正直,不受外界誘惑。例如:“他為人格正,深受尊敬”。

  2. 平正挺直
    描述物體形态的整齊端正,如:“他的衣服總是那麼格正”。


三、使用場景


四、文獻與例句


如需更完整解釋,可參考漢典或滬江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格正(gé zhèng)是一個古老的漢字,意為“端正、規範”。它的拆分部首是“十”和“木”,其中“十”表示數目,“木”表示木頭。它的總筆畫數為10。 格正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字和文化。在古代,人們在舉行重要的儀式或活動時,會将木材切割成規則的形狀,作為一種象征。這種規則的形狀也被用來表示人們的行為和品德應該端正規範。 在繁體字中,格正的寫法與簡體字相似,隻是字形稍有不同。繁體字将“知”字加在“十”字的上方,形成了“塚”字。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多次演變。在古時候,人們使用的字形與現代有所不同。相對于今天的字形,古代的漢字更加簡潔,很多筆畫的細節被簡化或省略。格正這個字在古代寫作“戀正”。 以下是一個關于格正的例句:“他的儀容儀表始終保持格正,給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與格正相關的組詞有:規格、正直、正經等。 與格正近義的詞有:整齊、規範、莊重等。 與格正反義的詞有:松散、邋遢、懶散等。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