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鵬蜩的意思、鵬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鵬蜩的解釋

鵬鳥和知了。比喻大小懸殊之二物。 唐 孫嘉之 《對書史百家策》:“ 孫武 絢其韜略, 蒙叟 混其鵬蜩。” 宋 司馬光 《到并州已複數月率爾成詩》:“鵬蜩定有分,不若寸心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鵬蜩釋義

“鵬蜩”一詞并非現代漢語常用詞彙,而是源自中國古代哲學經典《莊子·逍遙遊》中的一組對比意象,用以闡述深刻的哲學思想。其含義需從“鵬”與“蜩”的本義及其在特定語境中的象征意義來理解。

  1. 字詞本義

    • 鵬 (Péng): 傳說中的巨型神鳥。據《莊子·逍遙遊》描述:“北冥有魚,其名為鲲。鲲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鵬象征着巨大、宏偉、志向高遠、能力超凡的存在。在漢語中,“鵬”常用來比喻志向遠大或前程遠大的人,如“鵬程萬裡”。
    • 蜩 (Tiáo): 古漢語中對蟬的稱呼,即知了。蟬體型小,生命短暫,鳴叫聲響亮但格局有限。在《莊子·逍遙遊》中,蜩(與學鸠)代表了見識短淺、安于現狀、無法理解更高境界的小生物。它象征着渺小、局限、目光短淺。
  2. 哲學内涵(源自《莊子·逍遙遊》) “鵬蜩”并舉,核心在于莊子通過兩者巨大的反差(形體、能力、視野、志向)來闡述其哲學思想:

    • 大小之辯: 鵬代表“大”,蜩代表“小”。莊子以此說明世間萬物形态、能力、境界差異巨大。
    • 境界高低: 鵬“抟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裡”,志在遠大的南冥天池,代表高遠的境界和追求。蜩“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滿足于在樹叢間跳躍,代表低微的境界和自滿。
    • 認知局限: 蜩和學鸠嘲笑鵬南飛是徒勞(“奚以之九萬裡而南為?”),體現了小知(小聰明、淺薄見識)無法理解大知(大智慧、高遠境界)的局限性。莊子借此批判目光短淺、自以為是的心态。
    • 逍遙境界: 最終的哲學指向是超越這種大小、高低的相對性,達到“無待”(不依賴任何條件)、“無己”(忘卻自我)的絕對自由境界——“逍遙遊”。無論是鵬的壯舉還是蜩的自得,在莊子看來都還是“有所待”(依賴風、依賴樹枝),并非真正的自由。
  3. 現代延伸與使用 在現代漢語中,“鵬蜩”作為一個固定詞組直接使用的情況較少見。但:

    • 文學與修辭: 在涉及讨論志向、格局、境界對比的文學或論述性文本中,作者可能會引用或化用“鵬蜩”的典故,以形象地表達大與小的對比、高遠與短淺的差異。
    • 文化符號: “鵬”和“蜩”分别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遠大抱負/宏偉氣象和目光短淺/格局狹小的經典文化符號。

“鵬蜩”源自《莊子·逍遙遊》,并非一個獨立的現代漢語詞彙,而是由“鵬”(象征宏大、高遠、超凡)與“蜩”(象征渺小、短淺、局限)構成的對比意象組。其核心含義在于通過兩者極端的反差,闡述萬物差異、境界高低、認知局限的哲理,并最終指向超越相對、追求絕對精神自由的“逍遙”境界。理解“鵬蜩”必須結合《莊子》的原始語境及其哲學寓意。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鵬蜩”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péng tiáo,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1. 基本詞義
    由“鵬”和“蜩”兩字組成:

    • 鵬:傳說中的大鳥,出自《莊子·逍遙遊》,象征宏大、高遠;
    • 蜩:即知了(蟬),比喻渺小或短暫之物。
      組合後比喻兩種事物在體量、境界或存在狀态上懸殊極大,例如“鲲鵬與蜩鸠”的經典對比。
  2. 用法與出處
    該詞多見于古代詩文,如:

    • 唐代孫嘉之《對書史百家策》中:“孫武絢其韬略,蒙叟混其鵬蜩”;
    • 宋代司馬光《到并州已複數月率爾成詩》:“鵬蜩定有分,不若寸心灰”。
      這些詩句通過對比鵬與蜩,表達對命運差異或事物本質懸殊的感慨。
  3. 延伸意義
    除字面的大小之别,還可引申為境界高低、志向遠近的差異,暗含道家思想中“大小相對”的哲學觀,類似《莊子》中“小大之辯”的讨論。

  4. 現代使用
    當代語境中較少見,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讨論,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比喻或象征意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詩句或詞語組合,可參考古代詩文注釋或《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疤痕霸政碑貼便裝飙焚鼈鳥并坐纏夾不清琛琲措足代北妒賢疾能額手慶封恨浮動彙率狗走狐淫規車珪珙龜灼故蕖孤煙活火劍齒虎箭筍驕奢淫佚繼古開今今回金蘭友谲計考牧科瑣禮拜淋淫脔割蘆錐氓智扪蝨篾巴耦耕排灌否臧碻鑿融光搔頭弄姿山砦聖木射速攝提石版矢死説不過送君千裡,終有一别隨時度勢鐵餅鐵利惋慨瓦匜诿延窩脫銀消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