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象笏。 唐 康骈 《劇談錄·龍待诏相笏》:“ 開成 中有 龍復本 者,無目,善聽聲揣骨,每言休咎,無不必中,凡有象簡竹笏,以手撚之,必知官祿年壽。” 宋 文同 《和張屯田雪中朝拜天慶觀》:“遙望玉宸端象簡,宛然身在 廣寒宮 。”《宋史·度宗紀》:“ 陳宜中 經筵進講《春秋》終篇,賜象簡、金禦仙花帶、鞍馬。”《三國演義》第四回:“﹝階下一大臣﹞揮手中象簡,直擊 董卓 。”參見“ 象笏 ”。
“象簡”是古代官員使用的一種禮儀用具,具體解釋如下:
象簡即象笏,是古代高官朝見君主時所持的象牙制手闆,用于記事或指畫。其名稱由材質(象牙)與形制(簡闆)組合而來。
材質與等級
由象牙制成,通常為一品至五品高官專屬(明代以前),不同材質的笏闆對應不同官階,象牙材質象征高階身份。
用途
曆史記載
笏闆的材質與官員品級直接相關,如唐代規定五品以上用象笏,六品以下用竹木笏。明代後逐漸被其他禮儀形式取代。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朝代的笏闆制度,可參考《宋史》《劇談錄》等文獻來源。
《象簡》是指一種具有象形意義的漢字,它主要用于古代篆書和金文中。它的字形形象生動,與現代楷書有所不同。
《象簡》的拆分部首是“⺍”(丿字旁),拼音為"che",表示表示象形意義;它的總筆畫數為5畫。
《象簡》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漢字演化過程中的一種形式,代表了一種具象的形象概念。在繁體字中,它的字形與簡體字相似,隻是結構稍微複雜一些。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象簡》雖然是一種象形字,但在不同的字體和書法風格中也存在差異。例如,在篆書和金文中,它的筆畫勾勒更為簡單,較少書寫細節。
1. 古代人們使用《象簡》來表達具象的事物,這些字形生動古樸。
2. 研究篆書和金文可以了解《象簡》在古代的應用情況。
組詞:象形意義、象形文字、象形圖案
近義詞:象征、寓意
反義詞:抽象、無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