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象笏。 唐 康骈 《劇談錄·龍待诏相笏》:“ 開成 中有 龍復本 者,無目,善聽聲揣骨,每言休咎,無不必中,凡有象簡竹笏,以手撚之,必知官祿年壽。” 宋 文同 《和張屯田雪中朝拜天慶觀》:“遙望玉宸端象簡,宛然身在 廣寒宮 。”《宋史·度宗紀》:“ 陳宜中 經筵進講《春秋》終篇,賜象簡、金禦仙花帶、鞍馬。”《三國演義》第四回:“﹝階下一大臣﹞揮手中象簡,直擊 董卓 。”參見“ 象笏 ”。
象簡
核心釋義
象簡指古代官員手持的象牙制笏闆,是朝會或祭祀時用于記錄要事、示意禮儀的狹長闆狀器物。其材質象征身份尊貴,多見于高階官員,後亦被道教吸收為法器,代表權威與通神之能。
官員儀禮用具
象簡源于周代笏闆制度,以象牙制成區别于竹木笏闆,專屬公卿諸侯。《禮記·玉藻》載:“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 象牙材質堅硬色潔,契合禮制中對高爵者“德純不雜”的象征要求。官員執簡記事,避免朝會奏事遺忘,同時通過持簡姿勢體現威儀。
形制與使用規範
形制多為上窄下寬的長條形,長度約二尺六寸(周制),表面無紋飾以顯莊重。唐代《通典》記:“五品以上用象笏,六品以下用竹木。” 持簡時需雙手執握,躬身時簡身與地面垂直,以彰敬肅。
權力與身份的符碼
象簡在官場中成為階層标識,唐宋詩詞常以“象簡绯袍”代指重臣。如宋代王禹偁《送羅著作奉使湖湘》雲:“玉堂官冷曾索寞,麟台職閑常寂寥……手持象簡谒金銮”,凸顯簡、袍組合的權位意象。
道教法器的演化
宋元時期,象簡被道教賦予通神功能。朱權《天皇至道太清玉冊》稱道士齋醮時執象牙朝簡“可通三天”,其形制融合古禮與宗教符號,刻北鬥七星或雲紋以表天人感應。明代《道法會元》更将象簡列為法師“四寶”(劍、印、符、簡)之一。
結語
象簡從禮制工具演變為文化符號,貫穿古代政治與宗教體系。其材質、形制及使用場域,均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對階級秩序、天人關系的深層建構,成為解讀古代社會結構的重要物質載體。
參考來源
“象簡”是古代官員使用的一種禮儀用具,具體解釋如下:
象簡即象笏,是古代高官朝見君主時所持的象牙制手闆,用于記事或指畫。其名稱由材質(象牙)與形制(簡闆)組合而來。
材質與等級
由象牙制成,通常為一品至五品高官專屬(明代以前),不同材質的笏闆對應不同官階,象牙材質象征高階身份。
用途
曆史記載
笏闆的材質與官員品級直接相關,如唐代規定五品以上用象笏,六品以下用竹木笏。明代後逐漸被其他禮儀形式取代。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朝代的笏闆制度,可參考《宋史》《劇談錄》等文獻來源。
抱殘守阙俵子瑸斒藏蓄暢所欲言澄旻抽啜初更厝置大搜颠錯電腰風腳東人杜口裹足番木鼈賦丈岡比亞古典式摔跤貴常皈依鬼州海立雲垂好漢不吃眼前虧橫标黃杜鵑回道人進帆經渎競選謹媚積粟樂而忘返臨穎木芽炮張漂亮品酒竅牖泣荊七上八下漆胎熔渣三個面向神眉鬼道侍官詩會説不定俗計陶泓桃李色調料頽漏未殊位主五虎将巷言曉告曉光敩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