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稻的意思、三季稻的詳細解釋
三季稻的解釋
[triple cropping of rice] 一年之内,在同一塊田裡能從插秧到成熟收割三次的稻
詞語分解
- 三的解釋 三 ā 數名,二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叁”代):三維空間。三部曲。三國(中國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數:三思而行。三緘其口。 筆畫數:; 部首:一;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三季稻指在同一年度内,于同一塊稻田中連續種植并收獲三次水稻的耕作模式。其核心含義可從漢語詞典釋義與農業專業角度綜合闡釋如下:
一、基礎釋義
從漢語構詞解析:
- “三”:數詞,表示次數為三次。
- “季”:本義指幼禾,引申為莊稼的成熟期或收成時節,此處指種植或收獲的輪次。
- “稻”:禾本科植物,指水稻作物。
組合釋義即“一年内種植收獲三次的水稻”。該詞突顯了農業生産中通過品種選擇與農事安排實現的高複種指數特征。
二、農業特性
三季稻要求嚴格的自然與技術支持:
- 氣候條件:僅適用于全年無霜期長(>300天)、積溫高(>7500℃)、雨量充沛的熱帶或亞熱帶地區,如中國海南、台灣南部及東南亞部分區域。
- 品種選擇:需搭配特早熟或早熟水稻品種(生育期多短于100天),确保每季能在有限生長期内完成抽穗灌漿。
- 耕作管理:需精準安排茬口銜接,配合集約化灌溉、施肥與病蟲害防治技術,對勞動力與資源投入要求較高。
三、地理分布
在中國主要分布于:
- 海南省:受益于熱帶季風氣候,可實現穩定三季連作。
- 台灣省南部:如屏東平原等地具備適宜的熱量條件。
- 雲南幹熱河谷區:局部小氣候區域有零星種植。
該模式顯著提升土地利用率,但需警惕長期連作導緻的土壤退化風險。
參考來源: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關于“季”“稻”的釋義延伸。
- 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稻作學》對多熟制水稻品種特性的論述。
- 農業農村部《中國水稻種植區劃報告》中三季稻生态適宜性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
三季稻是農業領域的一個專業術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相關信息:
1.基本定義
三季稻指在同一塊稻田内,一年種植并收獲三次水稻的耕作模式。這種模式要求自然條件(如光照、溫度)和農業技術高度配合,以實現水稻的快速輪作。
2.與早稻、中稻、晚稻的區别
- 早稻、中稻、晚稻:根據種植和收獲時間劃分,分别對應春季播種夏季收、夏季播種秋季收、秋季播種冬季收,屬于單季或雙季稻的範疇。
- 三季稻:強調一年三熟的種植模式,需在特定氣候下完成三次完整生長周期。
3.種植條件與技術
- 氣候要求:需全年無霜、年均溫≥20℃,年降水量≥1500毫米,以海南、台灣等熱帶地區為主。
- 品種選擇:需短生長周期品種(每季約90-100天),如海南三季稻種植時間:第一季3-6月,第二季5-9月,第三季8-12月。
- 技術管理:需精準控制插秧間隔、施肥灌溉,避免土壤肥力過度消耗。
4.分布與限制
- 主要分布:中國海南、台灣可大規模種植,廣東、廣西、福建等華南地區少量嘗試。
- 限制因素:熱量不足地區難以推廣,且連續種植易導緻病蟲害風險增加。
5.曆史與擴展含義
- 起源:19世紀中葉台灣率先種植,後傳入大陸部分地區。
- 成語意義:在漢語中,“三季稻”也比喻連年豐收或高效産出的現象。
如需了解具體種植案例或技術細節,可參考來源網頁(如、6)中的完整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報馬波斯胡側側長枷讒疾鄽俗綽綽詞曲盜資德容言功二韻詩分福風兵草甲封財門風嵐風雨如盤負讬故記害夏漢大心實黃荊間不容發僭亂交袵驕豎吉良浸浴犒賞殼子令箭令人流徒龍辀鹵莽滅裂羅羉落雁賣拳頭扪參謬漢幕裡紅絲凝視彭魄拼攏奇伎散生日聲光神鬼難測水婔死而無悔四門學松蜜讨冷飯吃停難塗料文會文譽無名火氣仙風道骨享勞諴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