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祭地神的一種方式。先以牲獻祭求禱,然後埋之。《山海經·中山經》:“自 景山 至 琴鼓之山 ,凡二十三山,二千八百九十裡。其神狀皆鳥身而人面。其祠:用一雄雞祈瘞,用一藻圭,糈用稌。” 郭璞 注:“禱請已薶之也。”
“祈瘗”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祭祀地神的特定儀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詞義解析
2. 祭祀流程
根據《山海經·中山經》記載,其步驟包括:
3. 文化背景
這種儀式屬于古代山川祭祀的一部分,尤其與山林地祇相關。祭祀對象多被描繪為“鳥身人面”的神靈,可能反映了早期自然崇拜的特點。
4. 文獻佐證
郭璞在注釋《山海經》時提到“禱請已薶(埋)之”,進一步印證了“祈瘗”包含禱告與掩埋的雙重含義。
“祈瘗”是融合了祈禱與掩埋儀式的祭祀行為,體現了古人通過物質獻祭與自然神靈溝通的信仰觀念。
祈瘗(qí yì)是一個多音字,同時有禱告和安葬的含義。它的拆分部首是“示”和“疒”,部首示意着與神靈有關,疒音為病,整個字意味着祈求神明安撫死者的靈魂。
祈瘗這個詞源于漢代官僚制度,它指的是官員在接到命令執行死刑後,按照規定祈禱并安葬被執行死刑的人。這個詞在後來逐漸演變為引申意義,用于指代禱告和安撫任何死者的儀式和活動。
在繁體字中,“祈”字的寫法保持不變,而“瘗”字則由“疒”旁加上“隹”字旁組成。這個字的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相對簡單,字形類似于現代的“兕”字加上豎折。這種形式的字寫法在古代是常見的。
以下是幾個例句:
1. 他每天都會祈瘗在家人的墳前。
2. 家人亡故後,她一直在寺廟祈瘗。
3. 按照傳統儀式,我們要先祈瘗在爺爺的墳前,然後才能進行後續的活動。
組詞:祈禱、祈福、祈求、瘗葬、瘗埋。
近義詞:祭拜、掃墓、安葬。
反義詞:喪失、遺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