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須草。《山海經·中山經》“又東一百七十裡,曰 賈超之山 ,其陽多黃堊,其陰多美赭,其木多柤栗橘櫾,其中多龍脩” 郝懿行 箋疏引《廣雅》:“龍木,龍修也。”按, 郭璞 注:“龍須也。” 袁珂 校注:“脩、須聲近而轉耳。”
“龍木”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基本定義
指龍須草,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常見于古籍記載。例如《山海經·中山經》提到“龍脩”,後世學者如郝懿行、郭璞等考證認為“龍脩”即“龍木”,二者因“脩”與“須”音近而轉譯。
文化象征
部分資料(如)嘗試從字面拆分解釋:“龍”象征祥瑞與力量,“木”代表穩固,組合後形容威武雄壯的氣勢。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現代引申義。
文學作品
網絡小說《龍木》,作者喻火蟲生,屬異界大陸題材。此釋義源自網絡文學平台,權威性較低。
現代用例
如“順龍木業”為企業名稱,“恐龍木乃伊”中“龍木”為特定術語,需結合具體領域理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山海經》相關箋注或植物學典籍。
龍木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龍”和“木”,分别為龍字的部首“龍”和木字的部首“木”。
龍木的拼音是“lóng mù”,其中“lóng”表示龍形動物,而“mù”表示樹木。
這個詞來源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它形容的是一種特殊的樹木形狀,使得樹木的根部像龍一樣盤踞地面,給人一種神秘而有力的感覺。
《龍木》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龍木」,拆分部首和意義都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些差異,但是在《康熙字典》中,對于“龍木”一詞的寫法與現代大緻相同,表現了該詞源的古老和延續性。
以下是一些關于“龍木”的例句:
1. 這棵樹根像龍木一樣盤踞在地面上。
2. 漆黑的樹幹,在月光照射下,顯得更像是一條巨龍,一棵龍木。
1. 組詞:龍樹、龍腳、木根。
2. 近義詞:樹龍、龍形樹。
3. 反義詞:魚木(與龍相對的是“魚”,表示水中生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