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匡正時弊。《世說新語·德行》“ 王恭 從 會稽 還” 南朝 梁 劉孝标 注引《王恭别傳》:“ 恭 清廉貴峻,志存格正。”
(2).糾正。 明 李東陽 《孟子直解》:“惟有大臣者道全德備,精神意氣自有感格,譽望豐采自能聳動,這等人方能格正君心之非。但君心萌動時,有一不正便格之以歸於正。”
“格正”的漢語詞典釋義
格正(拼音:gé zhèng)是一個文言色彩較濃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匡正、糾正,特指對錯誤、偏差或不合規範的事物進行修正,使其符合标準或正道。
“格”在古漢語中有“糾正”“匡正”之意(如《說文解字》:“格,正也”),引申為規範、标準。
“正”指端正、合乎準則,強調使事物回歸正确軌道。
“格正”為同義複合詞,強調通過規範或幹預使事物歸于正确,常見于對行為、制度、思想的修正。
“禦史職在格正綱紀,糾劾不法。”
此處指禦史負責糾正法紀,整肅官場風氣。
“以古禮格正時俗之失。”
意為用古禮糾正當時風俗的偏差。
現代漢語中,“格正”多用于書面語或學術語境,如:
權威參考來源
“格正”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含義及用法:
匡正時弊
指糾正社會或時代的弊端,強調對整體風氣的調整。例如南朝劉孝标在《王恭别傳》中提到:“恭清廉貴峻,志存格正”,意為王恭以高潔的品行緻力于糾正時弊。
糾正
泛指對錯誤或偏差的修正。明代李東陽在《孟子直解》中寫道:“格正君心之非”,即通過道德感化使君主的錯誤思想回歸正途。
品行端正
用于形容人品德高尚、行為正直,不受外界誘惑。例如:“他為人格正,深受尊敬”。
平正挺直
描述物體形态的整齊端正,如:“他的衣服總是那麼格正”。
如需更完整解釋,可參考漢典或滬江詞典。
并植朝譴沖豫詞傳詞向叢篁大剛大匠簜節調易鬥炒都騎對唱伏倒搞定攻難狗彘和答合獨鴻遠黃醑滑耎賄和胡子紮撒兼苞江翻海攪腳士進俯退俯濟弱鋤強利己損人凜嚴龍榜馬化面自墨務官牛醫兒拍擊聲剽拟乾施輕若鴻毛人群軟丢答若敖鬼餒山居秋暝善模善樣砂糖魚兒生虎子生哭人生赀時間性收岩伺瑕抵隙素舒壝埒我躬铦達相宜腺細胞小爺吸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