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褒歎”。1.嘉獎稱美。《後漢書·淳于恭傳》:“﹝ 建初 ﹞五年,病篤,使者數存問,卒於官。詔書襃歎,賜穀千斛,刻石表閭。”《晉書·鄭默傳》:“朝廷嘉 默 憂國,詔書褒歎,比之 汲黯 。” 清 曾國藩 《江忠烈公神道碑銘》:“皆以疲卒千餘,盪寇數萬。天子襃歎,由是有幫辦 江 南軍務之命。”
(2).誇耀吹噓。《資治通鑒·魏明帝太和四年》:“合黨連羣,互相褒歎。以毀訾為罰戮,用黨譽為爵賞,附己者則歎之盈言,不附者則為作瑕釁。” 胡三省 注:“歎者,嗟歎而稱其美也。盈,溢也。歎美之過,溢於言辭,則為溢美之言。”
“襃歎”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bāotàn,現多寫作“褒歎”,屬于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分析:
基本釋義
該詞主要有兩種解釋:
字源與異體字
“襃”是“褒”的異體字,本義指衣襟寬大,引申為贊揚、誇獎。現代漢語中“褒”為規範用字,“襃歎”多用于古籍或特定語境。
相關成語
該詞常與表達情緒或評價的成語關聯,如“嗳聲歎氣”“長噓短歎”等(),但需注意具體語境中的褒貶色彩。
使用建議:由于“襃歎”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日常交流建議使用“稱贊”“贊揚”等更通用的詞彙。若在文獻中遇到該詞,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其具體含義(如贊美或自誇)。
注:以上解釋基于網絡搜索結果,因來源權威性較低,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進一步驗證。
《襃歎》(bó tà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悲歎、惋惜、歎息,表達對某種不如意或令人遺憾的事情感到痛心和遺憾。
《襃歎》的部首為衣,總共包含12個筆畫。
《襃歎》是繁體字,其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在繁體漢字中,該詞為「襃嘆」。
在古代的漢字中,「襃」為上半部是「衣」字,下半部是「非」字,表示非常、極;而「嘆」是古代「歎」字的變體,含義與「歎」相同。
1. 他聽了這個消息襃歎不已,覺得真是太可惜了。
2. 面對這麼一幕,我不禁襃歎人與自然的力量差距之大。
1. 襃悔:悔恨、後悔; 2. 襃感:感慨、感歎; 3. 襃懷:懷念、想念。
1. 歎惋:歎息、惋惜; 2. 感慨:感歎、悲歎。
歡喜:愉快、喜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