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撩戟的意思、撩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撩戟的解釋

兵器名。類似投槍。《三國志·魏志·典韋傳》:“ 太祖 募陷陣, 韋 先占,将應募者數十人,皆重衣兩鎧,棄楯,但持長矛撩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撩戟”一詞存在兩種不同維度的解釋,需結合文獻來源和權威性進行區分:

一、兵器名稱(主流解釋)

根據《三國志·魏志·典韋傳》記載,撩戟是古代一種類似投槍的短兵器,長度介于長矛與短劍之間,主要用于近戰突刺。其特點是便于攜帶且穿透力強,典韋曾率數十勇士持此兵器參與陷陣作戰。具體特征包括:

  1. 形制:類似現代标槍,但更短小靈活;
  2. 戰術應用:常與長矛配合使用,適用于突破敵方盾陣;
  3. 曆史記載:曹操募兵陷陣時,典韋等人“棄楯,但持長矛撩戟”突襲(出自《三國志》)。

二、成語用法(特殊引申)

極少數權威詞典(如查字典)将其引申為成語,讀作liāo jǐ,釋義為“用長矛撩動敵人盾牌”,比喻以智謀破解對方防禦。該用法常見于商業競争、辯論等場景,例如:“談判中他巧妙撩戟,化解了對方的條款陷阱。”


注意:兵器解釋有《三國志》等史料支撐,而成語用法僅見于個别現代詞典,可能存在釋義演化現象。建議學術場景優先采用兵器釋義,文學比喻可參考成語引申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撩戟的意思

《撩戟》是一個形容詞,意為用戟橫挑斜刺。

拆分部首和筆畫

《撩戟》的部首是手(扌)和戈(戈),總共有19畫。

來源

《撩戟》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戰争中使用的兵器之一——戟。當戰士用戟的刃部橫向挑起或斜刺攻擊時,人們形象地形容為“撩戟”。

繁體

《撩戟》的繁體字為「撩戟」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撩戟的寫法為「撩•于戟」。

例句

1. 壯士手持利刃,猶如撩戟般奮勇殺敵。

2. 弓箭手利用機智的動作,撩戟刺向敵人的弱點。

組詞

撩擾、撩撥、煽撩、撩動

近義詞

撩擾、挑釁、刺激、煽動

反義詞

抑制、安撫、平息、化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