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刻有誓文的契券。 唐 權德輿 《題江畔舊居》詩:“平生斷金契,到此淚成雙。”《新唐書·南蠻傳上·南诏上》:“﹝ 異牟尋 ﹞乃發兵攻 吐蕃 使者殺之,刻金契以獻。”
“金契”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金契”指刻有誓文的契券,通常以金屬(如黃金)為材質,象征莊重與不可違背的承諾。其核心意義在于通過貴重材質和書面形式強化契約的約束力。
多用于古代盟約、外交或重要協議中,如民族歸附、軍事結盟等,強調契約的正式性與權威性。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将其解釋為“成語”,但主流權威詞典及古籍文獻均以“契券”為釋義,可能因語境差異産生不同理解。
金契,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下面将會詳細介紹它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金契(jīn qì)的意思是指金屬制成的契約或協議,也可指金屬制的證書或牌匾。這個詞通常用來描述重要、正式的協議或合同。
金契的兩個字分别由“金”和“契”組成。其中,“金”是一個獨立的字,屬于金屬類部首;“契”是一個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字,上面的部首是“人”,下面的部首是“刀”。筆畫方面,“金”有8畫,“契”有9畫。
金契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早,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在古代,金屬被視為珍貴的財富和工藝品。因此,使用金屬制成的契約或證書,往往被認為是非常重要和有價值的。
在繁體字中,“金”字和“契”字的形狀與簡體字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差異。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金契的寫法略有不同。例如,在金字的上方加上“钅”字,代表金屬;“契”字的上面的部分寫成“刂”字,表示刀子。這種古代寫法在今天已經很少見到。
1. 他們經過長時間的商議,最終籤訂了一份金契。
2. 這份金契代表着兩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
金字組詞:金屬、金錢、金銀、金牌、黃金。
契字組詞:契約、契機、契合、信契、協契。
近義詞:金函、金篆、金證。
反義詞:木契、布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