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名。始設于 西漢 末。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下。 東漢 至 南北朝 僅為加官,無實職。 隋 唐 以後為散官。 明 以特進光祿大夫為正一品。 清 廢。參閱《後漢書·和帝紀》“賜諸侯王、公、将軍、特進” 李賢 注引 漢 應劭 《漢官儀》、《宋書·百官志上》、《通典·職官十六》、《明史·職官志一》。
(2).特予晉升。《宋史·選舉志一》:“ 九成 以類試、廷策俱第一,命特進一官。” 明 單本 《蕉帕記·相逢》:“茲特進爾都招讨使 胡章 為兵部尚書。”
“特進”一詞的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和用法區分,主要包含以下兩方面解釋:
起源與地位
始設于西漢末期,授予列侯中地位特殊者,官階低于三公(司徒、司空、太尉)。東漢至南北朝時期多為加官虛銜,無實際職權。
曆代演變
指“特别晉升”,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宋史》記載:“九成以類試、廷策俱第一,命特進一官”,明代《蕉帕記》中也有類似用法。
部分資料提到“特進”作為成語形容才華出衆者(如),但此用法未見于高權威性來源,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傳,需謹慎使用。
《特進》是一個中國漢字詞語,意為特殊的進升或進階。它常用來描述某人在官職、學術、工作等方面特别突出,得到特殊的晉升或進步。
組詞:特進官、特進生、特進獎
近義詞:特等進士、高級進階、等級晉升
反義詞:退後、倒退、晉升受阻
《特進》的拆分部首是“言”和“辶”,其中“言”表示與語言相關的事物,而“辶”表示與行走相關的事物。
《特進》的總體筆畫數為12畫。
《特進》一詞源于古代中國的官制體系。在古代,進士考試通過後,根據個人能力和表現,會被授予包括特進、進士等級在内的官職。
《特進》的繁體字為「特進」。
在古時候,《特進》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其整體含義并未改變。由于篇幅限制,無法列舉所有的古代漢字寫法。
他因為在醫學領域的傑出貢獻,被提拔為特進醫官。
這位學生在數學競賽中連續多年獲得冠軍,被評為特進學生。
他工作勤奮,才華出衆,很有可能會成為公司的特進員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