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改正错误思想。 晋 袁宏 《后汉纪·安帝纪上》:“ 萇 不杀无辜,以谴訶为非,无赫赫大恶,可裁削夺,损其租赋,令得改过自新,革心向道。”《旧唐书·忠义传下·高沐》:“讽其不庭之咎,将冀革心;数其煮海之饶,聿求利国。” 宋 王安石 《送吴龙图知江宁》诗:“才高明主睠方深,属郡闻风自革心。”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三:“更进一步,便是说整个精神文明的堕落。要挽救它,当然就只有革心的一条方法了。”
革心
革心是一个汉语合成词,由“革”与“心”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从思想深处彻底改变,去除旧有的观念或习性。以下从权威词典角度分层解析:
“革”的本义
“革”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兽皮治去其毛”,引申为改变、革新(如《周易·革卦》:“天地革而四时成”)。
来源:《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
“心”的涵义
“心”指思想、意念(如《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此处强调内在精神层面的转变。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合成词释义
“革心”即从根本上改造思想,如《汉语大词典》定义:“谓彻底改变旧有的心思意念。”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周易·革卦》:
“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注:后演化为“革心革面”,强调由表及里的彻底改变。)
来源:《周易译注》(中华书局)。
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
“教化之行,革心而向道。”
(指通过教化使人内心向善。)
来源:《春秋繁露校释》(河北人民出版社)。
思想改造:
多用于描述摒弃错误观念、接受新思想的过程,如“革心洗面,重新做人”。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心理学术语:
在行为矫正中,指通过认知调整实现内在动机的转变,区别于表面行为修正。
来源:《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
《后汉书·郭太传》:
“贾子厚诚实凶德,然洗心向善。仲尼不逆互乡,故吾许其革心。”
(以“革心”肯定改过自新的可能性。)
来源:《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
朱熹《论语集注》:
释“过则勿惮改”曰:“知过而能革心,善莫大焉。”
来源:《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
来源:《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语文出版社)。
“革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思想净化与道德重生的核心概念,强调通过自我革新实现精神升华,其内涵至今仍广泛应用于教育、心理学及道德实践领域。
“革心”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改正错误思想或改变旧有的心志,常与自我革新、思想转变相关。以下是详细解析: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现代案例,可参考相关词典或文献。
八功德水骲箭插身尘响祠室大洲董事堆金积玉顿断顿服二婚头发撤杠毂高族个子花神鉴达艰乏茳蓠椒花颂籍兵京饷举白裤裙连叠良奥飂戾浏飙龙口鲁男啰囌率由旧则民能朋会喷管扑腾青杏去末归本散淡三宫六院散曲善好圣餐生闷气石湖居士释位授能手游水马水墨图束崖邃略统类退养韦丹碑罋罂吴笺闲聒七涎利小样云